周岑银:东汉名臣杨震的廉政观

来源:中廉网 发布时间:2023-11-24
分享到:

杨震(54-124),字伯起,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潼关县)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享有“关西孔子”“四知先生”等美誉。杨震先辈或拜将封侯,或博学笃教,纵使家道中落,仍积善修身,不同流俗。受家庭熏陶,杨震少年刻苦好学,又师从欧阳学派大师桓郁深研《欧阳尚书》,长大学成后,设馆授徒,潜心教书和校书,有教无类,门下弟子多达三千。杨震不慕虚名,天命之年才应大将军邓骘征辟,不久被推举茂才,在地方任襄城令、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后调入京都相继任太仆、太常、司徒、太尉。作为一代名臣,杨震敬畏四知,做到为政清廉、恪勤竭忠,留下一身清白,堪称为官楷模。

“四知侃侃言犹在,千载悠悠颂不休”

杨震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其“四知拒金”的廉政故事震撼人心,在青史上传为佳话。《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这则故事发生在汉安帝永初六年(公元112年)的山阳郡昌邑县(今山东省巨野县境内)。史书记载,当时,杨震调任执掌全郡政务的东莱(今山东省莱州市)太守,赴任途中,路过昌邑。曾经被杨震推举的茂才王密时任昌邑县令,听说杨震路过,白天前来拜会,到了夜晚,怀揣着十斤黄金想送给杨震,以报答提携之恩。杨震非但不接受,反而斥责王密:“老朋友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老朋友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啊?”王密回答:“现在是夜间,没人知道这件事。”杨震正色道:“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后,羞愧而退。从此,杨震“四知拒金”的廉政故事便传扬开来。后人称颂杨震为“四知先生”,也有很多建筑、道路、景观等用“四知”命名,以缅怀和纪念杨震暮夜却金的高风亮节,比如历史悠久的“四知书院”“四知堂”“四知庙”“四知坊”“四知祠”“四知台”“四知亭”等,近些年来的“四知村”“四知街”“四知廉政公园”“四知学校”等。古今文人雅士颂扬杨震“四知拒金”精神的诗词更是俯拾皆是,比如唐代胡曾作的“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等。

“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

杨震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其“清白传家”的廉政故事家喻户晓,传为天下美谈。《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年五十,乃始仕州郡。”“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史书记载,杨震家父是汉代名儒杨宝,专研《欧阳尚书》,教书授徒,隐居不仕,淡泊名利,气节不凡。杨震少年丧父,家境贫寒,却穷且益坚:一方面,拜师求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成为一代儒师后,便子承父业,专心治学育人;另一方面,坚持以耕作薄田供养家母,艰难度日,不愿受人恩惠。因杨震学识渊博,不分贫富,因材施教,从而儒学门生众多,被世人尊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又因杨震矢志教育,治学严谨,师德高尚,育人以清白正直为要,从而其学馆如市,被后世誉为“槐市遗风”,获汉顺帝钦赐“清德洁白”牌匾。杨震曾经辗转多地讲学,此后常常旅居在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市),不受州郡的征召,远离人情礼数有数十年之久,年满五十岁时才在州郡出仕为官,后来官至太尉。杨震秉性公正廉洁,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其子孙常常吃素食蔬菜,徒步出行,生活极其俭朴,有老朋友和长辈想让杨震为其子孙置办产业,杨震却不答应,并回敬道:“让后代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用这个留给他们,不是也很丰厚吗?”在担任朝廷高官期间,杨震举贤荐能,奉公砭弊,勇斗奸佞,对于那些企图入朝为官的平庸之辈,即使汉安帝舅父耿宝、皇后哥哥阎显等权贵私下向其反复说情,他也依循规制、刚正不阿,敢于秉公用权、严词拒绝。无奈朝廷昏聩腐败,忠奸不分,以致被罢官遣归,杨震果敢坚毅,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岁。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杨震一身正气,清白传家,荫泽后代,其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继踵太尉,都以清廉正直著称。同杨氏一样,袁氏也是四世太尉、东汉名族,“然袁氏车马衣服极为奢僭;能守家风,为世所贵,不及杨氏也。”杨震政风清正、家风清白,累世载德,被后世所称颂。

“杨公遗迹未消沉,绝世清廉说到今”

杨震修德砺能,博学致远,应征辟而出仕,从基层的县令做起,直到担任地位显赫的三公之首,从政二十年,勤政廉政,政绩卓著。尽管处在腐败盛行的东汉安帝时期,但杨震却不随波逐流,而是谨遵朝廷的礼制规范、今文经学的宗旨要义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居高位而不易其本,遭遣归而不失其节,始终恪守为官清廉之道。透过“四知拒金”“清白传家”两则廉政故事,充分揭示出杨震廉政观的内涵价值所在,那便是:不妄取,不受私,不可污。

其一,不妄取

不妄取,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清明的高度觉悟。为官者当廉政而不妄取,需要正视义与利、是与非的矛盾,到底是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靠的就是觉悟,有觉悟方能舍利取义、明辨是非。

明代思想家薛瑄有云:“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这表明,一方面,清官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道理看得明白可以成为不妄取的清官,崇尚名声节操可以成为不苟取的清官,害怕法律、为保官职可以成为不敢取的清官;另一方面,清官的境界是有高下之分的,有的有觉悟而不妄取,有的为保名节而不苟取,有的因畏法度而不敢取。由此看来,为官而不妄取,正是以其明理的思想觉悟彰显廉政的至上标准,从而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义利观、是非观。

“四知拒金”的廉政故事生动地揭示了杨震不妄取的廉政观。在主政地方期间,面对门生王密赠送十斤黄金的物质诱惑,杨震严守自重,丝毫不为所动。无奈之下,王密说出“暮夜无知者”这句话来宽慰杨震,以恳请其笑纳,而出乎意料的是,杨震却严于律己,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断然地拒绝了礼金,做到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般的超然豁达。杨震廉洁从政,涵养一身浩然正气,暮夜却金,可谓觉悟极高,达到了不持妄念、更不妄取的廉政境界。

其二,不受私

不受私,体现的是一种公正忠廉的高尚操守。为官者当廉政而不受私,需要正视公与私、正与邪的矛盾,到底是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靠的就是操守,有操守方能大公无私、纯正无邪。

明代仁和教谕汪天锡所作《官箴集要》有云:“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凡行事涉邪私者,皆由不公正故也。至公至正,虽有邪私,亦不为媚惑矣。”大意是说,身居官位,忠于职守,应当把公正放在首位。公平就不会被私欲所迷惑,正直就不会被邪念所迷惑。凡是做事涉嫌奸邪谋私的,都是由于不公正的缘故。如果官员能够做到极其公正,那么,即使有邪念私欲,也不会被迷惑。由此看来,为官而不受私,正是以其公正的道德操守形塑廉政的行为规范,从而树立和践行正确的公私观、正邪观。

“清白传家”的廉政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杨震不受私的廉政观。杨震公道正派、为官惟廉,坚持秉公用权、不受私谒,主政地方时做到勤政为民、不谋私利,入朝任职后更是忧国忧民、不徇私情。对于那些无德无才而妄想当官发财的人,纵然是帝舅大鸿胪耿宝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皇后哥哥执金吾阎显推荐自己亲近的人,杨震都是坚守规制、公事公办,绝不阿谀逢迎、徇私枉法。杨震廉洁从政,捍卫至公至正的道德操守,不为物欲所诱,不为私情所扰,诠释了不受私的廉政真谛。

其三,不可污

不可污,体现的是一种洁身守道的高深修为。为官者当廉政而不可污,需要正视清与亲、俭与奢的矛盾,到底是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靠的就是修为,有修为方能清清白白、节俭躬行。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所作《爱莲说》有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古圣先贤以花喻志,旨在折射出截然不同的人格类型和价值取向:爱菊者崇尚隐逸恬适,逃避世俗社会的束缚;爱牡丹者崇尚富贵名利,迷失于世俗社会的浮华;爱莲者崇尚君子风范,融入世俗社会而厉行清俭、不受尘世污染。由此看来,为官而不可污,正是以其君子般的品行修为确立廉政的价值取向,从而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亲清观、俭奢观。

“四知拒金”“清白传家”的廉政故事有力地揭示了杨震不可污的廉政观。杨震内外兼修、高洁脱俗,一方面面对朝政紊乱、腐败盛行的东汉官场,他却成为一股清流,在深夜里以“四知”严词拒绝他的门生、时任昌邑县令王密赠送的厚礼;另一方面,他的生活十分勤俭清苦,子孙们跟着他吃的是素菜淡饭,住的是简朴官舍,出行都靠徒步,并且他执守“清白吏子孙”的家风,从不考虑为子孙置办产业,甚至到蒙冤罢官、决定以死明志时,还要求儿子们“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这种一身清贫、两袖清风的廉洁品行深深地影响到子孙后代,成就了“四世三公”的千古佳话。杨震廉洁从政,始终崇尚洁身自好的君子人格,既勇于担当作为,践行君子之政,又甘于清白节俭,恪守君子之风,树立了不可污的廉政典范。

时至今日,廉政仍是一种与贪污腐败相对立的政治现象,并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石。正所谓“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下,民不容贪、党不容腐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反腐倡廉更关乎人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东汉名臣杨震是中国古代清官廉吏的杰出代表,有关其“四知拒金”“清白传家”的廉政故事更是流传千古、发人深省。而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弘扬杨震不妄取、不受私、不可污的廉政观,汲取蕴藏其中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坚持内化于心、固化以制、实化于行,做到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铸牢中国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从而推动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以高质量党风廉政建设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作者 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