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硒都岭地上的人民公仆——祁昌盛

来源:中廉网 发布时间:2021-08-30
分享到:

盛夏的傍晚,小村庄被晚霞的余晖紧紧包围,微风袭来,向远处望去,金黄色的朵朵油菜花迎风绽放,绿荫下,村民们正悠闲地纳凉,唠着家常……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口乡音穿梭在村头巷尾,“大嫂子,平时要注意身体啊,有啥需要吱声哈。”“你家门前的垃圾赶紧清理出去,我明天去检查。”“知道了老祁,就去就去”……村民们应声答应着。

这个被大家伙儿亲切的称为“老祁”的人本名祁昌盛,是从海东市平安区税务局选派到平安区洪水泉乡担任永安村第一书记。熟悉老祁的人都知道,扶贫这五年从村东头到村西头,冒风雪、顶烈日的日子其实只是他驻村时光的三分之一,他在大山深处驻村已有十六年之久。故事还得从2005年说起……

2005年,老祁被选派到永安村宣讲一号文件,自此开始了驻村工作。十年的时间,他用脚步丈量社情民意,用实干践行初心。也正是这十年,他和妻子两地分居,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一次次错过孩子的成长。谈及家人,老祁嘴唇微微颤抖,他无法言说,他对家庭有太多太多的愧疚。但种种困难仍然抵挡不住老祁想要留下来的决心。2015年精准扶贫大幕拉开,老祁再次响应号召,主动申请成为永安村第一书记。身边的人不理解,但老祁心里明白,十年间,从一个“外人”变成村民的“贴心人”,他对永安村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个别人口中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的“破庄子”成了老祁心中的执念,他决心要让永安村变个样儿。“这是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老祁心里暗暗跟自己较劲。

十年的驻村时光,让老祁对村里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因病、无劳力导致的贫困居多,想要永久脱贫,必须从“输血式”向“造血式”帮扶转变。经与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反复商量,老祁摸索出了永安村的脱贫路子。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带头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入股,加大土地流转,通过产业扶持不断拓展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提升村民脱贫致富能力。

精准扶贫如何“扶”,基础设施是关键,老祁积极与洪水泉乡党委、政府沟通协调,对人饮工程提档升级,完成道路修复、硬化与拓宽工程。看着一条条泥泞坑洼路“变身”平坦水泥路,村民们高兴地说道:“一脚带着一腿泥的日子过去了!”。基础“硬设施”有了,文化“软设施”也得跟上。老祁再一次“厚着脸皮”去申请和争取,甚至自己垫资,想法设法把村里的活动搞起来。他充分发挥“娘家人”优势,向平安区国税局争取到20万元的资金修建了老年幸福院,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2017年底,永安村顺利脱贫摘帽,同年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50万元扶贫资金发展光伏产业,累计收益20余万元。

“自打老祁来了村里,路通了、路灯亮了、广场也修起来了,幸福院更是咱们老年人的好去处。”“是啊是啊,老祁还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啊,那年我妻子难产住院,家里拿不出医药费,是老祁第一时间站出来,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筹集到两万块钱帮助我度过难关。如今老祁要走了,真舍不得他……”说到这里,村民李久春湿了眼眶。

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为民初心换来与群众的心心相印,这是对老祁十六年驻村工作的生动诠释;“不能拖了全乡脱贫的后腿”是誓言,是承诺,是对全村408位群众的责任。他用真心真情,走进群众心里,用实干担当,跑出村庄发展。提及十六年的驻村时光,老祁说他从不后悔,能参与扶贫事业是他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经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贫困问题。老祁动情地说:“我的使命完成了,我也快要退休了,乡村振兴的接力棒要交到年轻人手上啦。”

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实践者。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祁昌盛凝聚党心民心,增强奋进力量,切实肩负起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如今的永安村,乡愁更加安放、产业发展更加兴旺、村民生活更有向往。昔日的“破庄子”不断蜕变发展,努力擘画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个像“老祁”一样的人,他们将接过脱贫攻坚的接力棒,继续奔跑在乡村振兴第一线,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人民政府 牛晓琳)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