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 文明山西 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中国新闻日报 发布时间:2021-08-27
分享到:

走进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

本报记者  王淑萍  实习生  李一鑫  李欣雨

外有大河,内有高山,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堪称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晋北八月,秋高气爽。本报专题报道组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开启了“讲好山西故事,助力家乡发展”系列报道的使命之旅。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代县古称雁门郡,代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陲政治要地、军事强藩、商埠重镇,是“胡服骑射”的实践地,“和亲政策”的起源地,“雁门之变”的发生地,“克用复唐”的起兵地,“杨家将御辽”的镇守地。境内名胜古迹多达217处,最著名的当属雁门关。         

 雁门关巍然屹立在广阔中原与漠北草原的分界线上,至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天下九塞,勾注其一。”《地道记》则曰:“天下之险有卢龙、飞狐,雁门为之首。”作为古老的军事要塞,雁门关历史之悠久,地形之险绝,体系之完备,地位之重要,战争之频繁,雄居华夏名关要隘之首。因此,2003年,中国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欣然为雁门关题词:“中华第一关”。

1

雁门关是一座铁血沙场国门。“咽喉全晋,势控中原”。由于山高风大,南下的大雁来到这里必须盘旋三圈才能通过,故名雁门。从赵襄子主持三家分晋到贺龙指挥雁门关伏击战,2500多年来,雁门关一带发生大小战争就达1700多次,一部雁门关的历史就是半部腥风血雨的中国古代军事史。公元前 475 年,赵襄子在这里设“鸿门宴”杀死自己的姐夫代王,吞并了代国。72 年后韩、魏、赵“三家分晋”。公元前 307 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走上了强兵富国之路;而赵末李牧驻守雁门,英勇善战,又使匈奴十多年不敢犯边。秦统一六国后,大将蒙恬率兵30万浩浩荡荡出雁门关“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此后的薛仁贵、郭子仪、李克用、杨家将都曾驻守雁门,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抗击异族人侵,保卫边关家园的壮丽史诗。因而雁门关素以中原门户著称,许多专家对雁门关的评价是“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则失中原”。足以说明雁门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更像是中原的一方神兽,使中原百敌不侵。

雁门关也是中国古代一个国际通商口岸:特殊的区位地理使雁门关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战争时“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和平时“商埠经济多门路,财源如水流代州。”成为关内外互通有无、边贸互市的重要口岸。一代代晋商跨过雁门关,踏上了走西口的征程,打通了南起武夷山,北至恰克图,连通欧亚大洲的国际商道,创造了举世震惊的财富神话。雁门关更像一座民族团结的丰碑,他牵系着塞内外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情感。“远与君别离,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汉代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也动情吟唱:“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泪沾巾。”雁门关隔开了农耕和游牧,隔开了塞内和塞外。那条穿越雁门的千年古道,除了是一条狼烟滚滚的铁血战道外,还是昭君出塞之路,文姬归汉之路,是明清晋商汇通欧亚之路,蒙藏人民朝圣五台山之路。中华民族在破关南下与越关反攻、开关互市与闭关自守、出关和亲与人关朝圣的抑扬消长中,交融、团结、统一、壮大。

遥望峻岭之上,护卫的城墙,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雄关矗立,锁定关内关外,万里江山景色。眼前不由得浮现出烽火台上烽烟升起时,关内关外,马蹄铮铮,狼烟四起,山河失色,满目萧杀。昔日的将士是以鲜血为浆,尸骨为砖,建筑而成。在漫长的历史中,雁门关,把“中华第一关”的牌匾,高高举起,那上面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照亮一方。 

万里长城第一楼:边靖楼

代州古城自北魏熙平、武泰年间建城以来,经历代增修、扩建,至明清时达到极盛。明洪武六年(1373 年),吉安侯陆亨与他的搭档都指挥使王臻开始大规模修复古城,在旧城的基础上重新加高加宽了城墙,并用巨大的城砖将整个古城包砌一新。城墙高12米,周长 4310 米。代州古城东西稍长,南北略短,东北方呈秃角,形如“丑”字,故又叫卧牛城。城设东、西、南、北四门,分别是熙和门、迎薰门、康阜门、镇朔门,门额上刻匾“屏蕃畿甸”、“车辅晋阳”、“滹沱带绕”、“广武云屯”。城门上筑高大的城楼,城门外建瓮城,瓮城外又建逻城,瓮城高与城齐,为12米,逻城昌及城半,为6米,每个逻城上又设了暗门。瓮城上、城角上均筑巡敌眺望的城楼,连上四个城门楼,古城墙上蜿蜒而立12座华美的城楼。城墙外凿护城河,河深7米。城内的布局以大街小巷设置,南北与东西大街十字交叉于古城的中心,并在中心位置建筑古城最高设施边靖楼。衙署、庙观、民居则分布于由十字大街分割成的四大街区上。据《代州志》记载,至清光绪年间,县城内共有布政司、雁平道署、州署、训导署、学政署等大小衙署 11 座,有天宁寺、圆果寺等庵观寺庙48 座,有“十俊坊”、“兄弟进士”、“五子登科”等精美牌楼31座,有南园、映碧园等私家园林6座,有“恒升昌”、“大德昌”、“天德隆”、“天德生”等大小商号300余家,有包括边靖楼、钟楼等在内的各种精美楼阁16座。

2

古城中心有一座十分宏伟的建筑,她就是被我国著名的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的边靖楼。1965年5月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靖楼,亦名谯楼,俗名鼓楼。明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陆亨建,成化七年(1471 年)因火灾烧毁。成化十二年(1476 年),都督佥事刘公宠、副使蔡公麟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有较大的维修。楼由砖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基底平面东西长 43.3 米,南北宽 33.3 米,台高 13.3米。楼身高 26.7 米,总高 40 米。楼宽7间,进深5 间,四周围廊。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楼南面挂着两块巨匾,一为雍正十一年(1733 年)雁平兵备道汤豫诚所立,上书“声闻四达”四个大字,匾高 3 米、长8米。一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知州陈鼎雯立的“雁门第一楼”匾,高2.7米,长5.3 米。楼北面第三层挂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杨弘志立的高 3米、长8米巨匾,上书“威镇三关”四个大字。楼南第一层还挂有“晋北形胜”匾。楼为砖木结构,斗拱规整,梁架精巧,结构合理,建造宏伟。我国北方有“代州的鼓楼应州的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说,可见鼓楼影响之大。历代登楼咏诗抒怀者甚多,明代诗人周弘伦曾登楼作诗:“天涯作客独登楼,长笛谁歌出塞愁。勾注远从云外落,滹沱近向槛前流。白狼汉壁人千古,紫塞秦城土一坯。正是逐臣堪洒泪,凉风五月易成秋。”清朝焦茹敏亦有《谯楼远眺》咏:“谯楼远眺高耸倚晴空,登眺冷然欲御风。四面云山开锦幛,一川秋水走长虹。雁归紫塞黄沙外,人逐南辕北辙中。日暮凭栏无限意,落霞飞映远天红。”山门上挂有陈鼎雯题的“共登青云”匾。登台步人二门即是砖券洞台基,再行百米,即可进门上楼。楼有三层,沿着600多年前的木梯盘旋而上,你会慢慢走进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意境。登上边靖楼的最高层,眼界心胸豁然开朗,真有一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豪迈情怀。

人间第一蓬莱:赵杲观

位于代县古城南山有座天台山,该山下有一处奇特的建筑群,这就是古人称之为“临幽谷,倚奇岩,山清水秀,洵代郡之胜境,人间第一蓬莱也”的赵杲观。据观内碑载,赵杲观创建于北魏太延年间(公元435年至440年),距今已经1580年以后历代多有重修和增建。赵杲观建筑群分南北两洞,现存的北洞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建筑。

赵杲观主要景观有弥勒洞、九仙妆池、支腰石、碑林游廊、朝元洞、九仙洞、三清洞、药王庙、药王洞、自在庵洞、观音洞(又名三圣殿)、罗汉洞、青山寺、中解水库、送醋老人庙、钉盘碗师傅庙、李仙庙、三圣洞、赵杲洞、滴水洞等。赵杲观素有“天台十八洞”“三晋第一观”之称,被赞为“雁北悬空寺,不及代州赵杲观”。

赵杲观现存明代重修碑4通,清代重修及功德碑碣14通(方),民国重修及功德碑5通,清旗杆1对。并存有画像石8块,绘有观音老母救八难的故事图像。

赵杲观最奇特的建筑有三处:朝元洞、九仙洞和三清洞。朝元洞。位于碑林游廊西侧,为砖座两叠,木楼五层,镶嵌于一道天然大石缝中。楼脊直插悬崖,造型格外独特优美,与整个山体揉为一体。五层楼斜成宝塔形,依层次塑有弥勒如来、玉皇大帝、玄上帝、接引诸佛等佛像。进入楼底洞门,里面并无楼梯,只有铁链一条,需沿着此链攀登而上,进入各楼层。最后爬出洞口,遥望山色苍茫,顿生蓬莱之感。

九仙洞。位于朝元洞东北侧,原为玄女洞,又称九仙女洞。洞内塑代王九女像,洞外箭阁塑赵杲像。因距窟顶仅余二指半,故有“赵杲观离天二指半”之说。

三清洞。位于九仙洞西北侧,悬崖峭壁中间,倚石洞建楼三间,上层塑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像,中层塑关帝像。悬匾“横空出世”,现已建有悬空木栈道直达。以前只有一条20余米长的铁链悬于绝壁,欲登者需手脚并用才能攀爬而上。

赵杲观原为道观,现今佛道共存。相传春秋时期代国丞相赵杲而建。春秋时期,代国国王是赵国国王赵襄子的姐夫。襄子为了吞并代国,便约代王在雁门山上会盟。酒席宴上,密令厨子乘给其姐夫代王进食时用长柄铜斗将代王打死,夺取了代国的地盘。代王的夫人赵子卿是一位非常刚烈的女性,在“以夫怨弟非仁也,以弟怨夫非义也”的两难抉择中磨笄自杀。代王死后,代国丞相赵杲保护着代王的9个女儿逃到天台山隐居下来。后人为纪念赵杲才修建了这座道观。   

代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三晋闻名的文化遗产大县。这些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古老代州这座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代县能够成为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它自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等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积极保护这些优秀文化遗产,并将自身的文化类型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把各种优秀文化遗产成功转化为发展之源。代县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造和吸收新的文化才有了当今这座伟大的历史名城,我们有必要将这一优秀文化展现给中国和世界,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保护代县!使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古老代州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热爱雁门大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 中国新闻日报》( 2021年08月27日   第 04 版)    http://www.chinanna.com/?location=block&sid=13&pid=29&did=122&cid=6915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