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飞: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创建路径

来源:中廉网 发布时间:2022-11-05
分享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蓬勃发展之际,高有鹏教授《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一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丰富了学界的研究成果。作者细心研究中外历史,热心考古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等学科,坚持走进民间文化,进行艰苦的田野作业,获得许多民间文艺资料,在深刻研读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民间文艺思想文化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研究的路径。

创建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是学界多年的期盼。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形成于新文化运动中,在新中国文化发展中取得重要成就。1979年11月,钟敬文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发表《把我国民间文艺学提高到新的水平》,第一次系统而明确阐述了关于建立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理论。1983年12月,刘锡诚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上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局面》的报告中,论述“以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间文艺学体系为核心内容和奋斗目标”。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该书的出版,也是回应民间文艺学界的殷切期盼。分析该书的创建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作者勾勒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形成背景,打破了简单的地域优越性和文化狭隘个体性等方式,认为中国作为人类文明集中的汇聚,表现出长期不灭绝和与人为善的民族传统。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在20世纪世界风云突变中,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与马克思主义一样,在世界各国无产者追求独立自由和解放事业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等思想理论被合理吸收进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形成富有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有礼失求诸野和通过风俗观察民心的文化传统,历史上的有识之士总是强调人民的利益与国家社稷安危的密切联系,强调亲民、富民。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非常重视团结和教育广大民众,强调密切联系群众。中国现代民间文学思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对西方人类学等现代文化理论的吸收运用,又有李大钊、鲁迅、茅盾、瞿秋白、郑振铎、胡愈之等学者的自觉不自觉地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在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学说中建立发展起来。特别是阿英、向林冰、何其芳、吕骥、柯仲平、冼星海、周文、周扬等,深入调查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出《陕北民歌选》等民间文学,而且大胆吸收各种现代文化理论,认真总结国语运动、五四歌谣学运动、现代民俗学运动、乡村教育运动、边疆建设运动和大众文艺运动等文化运动,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中国知识分子运用民间文学宣传抗日救国,鼓舞民众,民间文艺学融入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解放的伟大事业中,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重要标志,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成熟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重要贡献。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尊重民众,实现民族平等,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深入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民间文学思想理论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其次,是突出表现无产阶级革命性。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理论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与俄国民粹运动的传入有关,更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有关,特别是与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的通俗教育和国语运动有关。而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其存在于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民主和解放的伟大事业,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背景。其中有两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一是江西瑞金苏区为代表的红色歌谣运动,一是延安民间文艺运动。江西瑞金等地的红色歌谣运动,出现一批研究苏区民间文学的理论,探讨工农文化与红色歌谣的联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这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忽略的内容。延安民间文艺运动的形成与大众文艺运动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其借鉴五四歌谣学运动和乡村教育运动等民间文学理论与实践,在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开设民间文学课程,开展大规模的民歌收集整理,尤其是其中的秧歌剧运动和改造二流子,强调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任务与方向,都是运用民间文艺改造社会、发展文化的成功范例。包括解放区出版的《人民文艺丛书》,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更广泛运用于文化发展。延安民间文艺运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强调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提高人民大众文化水平的典型。

再次,是强调中国传统的丰富性。如其深刻阐述“礼失求诸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欲灭其国先毁其史”等问题的重要意义。历史上农民起义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问题,具有意识形态化的意义。这两种现象具有超越性,他们对黑暗政治的反抗,成为超越个人意志的客体而存在。这两种现象都与劳动人民的文化地位相联系,被美化,其背后的理论根据,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高度评价被压迫者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所具有的动力作用。书中阐述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其起源于欧洲。中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社会历史上的民间文学思想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有自己的特色,诸如入境问俗、民为贵、礼失求诸野等理论方法与思想观念,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形成的重要契机。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文艺学思想理论,割舍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学术体系中的存在价值意义,其实是文化失去自信的表现。其中一个普遍性现象,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流行,用西方现代学术体系规范中国文化,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以绝对的现代性、全球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掩盖中国文化的特色与实际存在,所谓的学术前沿,在事实上成为对西方话语体系的简单套用,或者缺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必要了解。因此,该书对树立中华民族自信的意义更加突出。

第四,是坚持历史事实说话,以民众情感为文化发展依据,打破简单的精英至上理论。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体现在中国现代学术理论中,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就是无产者群体作为人民大众的典型,他们的口头语言艺术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考察和理论研究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并不排斥西方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而是始终保持见贤思齐的文化立场,强调学习人类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中的一切优秀的文化,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因而,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来源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生活,重视田野作业,来源于广大的人民大众,极大地吸收人类文明,不断经受各种挑战和考验,所以充满活力。

第五,是民族平等理论,用事实说明民族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融合,体现出博大的胸怀。当前,国际间文化发展与文化交流,越来越显示出普遍性与复杂性。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不断遇到新问题,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理解民间文学的民族性问题,如何看待民间文学中的传统文化观念与信仰的问题,如何看待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自主性及其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等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特别是如何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正义的中国。多少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二元对立,即文化交流中的非此即彼,强调此消彼长,而忽略文化的超越性与多元性。在与世界的交流中,有人过于简单理解国际化与保持自我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一些人追求跟着别人学说话,以为如此才是面向世界,一切依照所谓的西方标准即世界标准,忽视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一些人看重眼前,急功近利,忽视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尤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饱经风霜而绵延不绝的历程,以土为丑,矮化自我。这些都是有违于我们的美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尊重一切有价值的学说,但是,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需要平等的心态,需要尊严,需要从容,需要在烈火中锻炼民族精神,不能轻易丢弃。

第六,是强调中国文化的信仰与审美属性,特别强调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特殊性。作者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完成的关键。书中特别关注中国革命斗争与红色歌谣等理论问题,更为清新。在他看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成就,与之有相同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文化面对世界,与世界对话,大胆吸收世界现代文明优秀成果的产物。它形成于西方社会的思想文化与社会实践,具有高度的普遍性,能够有效指导中国革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五四歌谣学运动、现代民俗学运动、乡村教育运动、大众文艺运动等思想文化运动,包括如火如荼的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新史学、新文学等理论探索,在许多方面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共同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理论体系,使之日益丰富和完善。

2

高有鹏

作者简介:高有鹏,1965年生,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我国知名民间文艺学家、长篇历史小说作家、书法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