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两悟通方显明——心学之心即是自我之心

来源:中廉网 发布时间:2022-10-14
分享到:

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如何像阳明先生那样,通过“惟精惟一”,使自己的心尽快地“光明”起来?依靠师父,精参经典,提高悟性,找到真己,以体起用,这是几年来本人在恩师周月亮教授的精心提点下研习阳明学的体会。

一、参——“合二为一”,努力契入心学之门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出自《西游记》里的这两句话,看起来让人丈二和尚一一摸不着头脑,实际上是唤起人们猜想的两个字的字谜,即“寻心”,其本义就是让人以此来寻找自己的真心。何以见得?“心”字中间的一点,其实就是儒家所说的“天理”,道家所说的“一”,物理学家所说的“宇宙奇点”。左右两点,即“二”,就是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下面这个弯钩“乚”,相当于太极阴阳鱼中的曲线,代表生发宇宙万物的“三”。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形象地描述了这个由“一点”、“两点”、“弯钩”组成的“心”字。由此可见,“心”的两点,即“一生二”最为关键——因为代表阴阳、善恶等二元对立的“二”是凡圣的“分界线”。如往里寻、向内找,就是“一”,就是“道”,就是真心;如往外寻、向外求,就是“三”,就是由分别而产生的宇宙万物。“彻通人我物我之界限,而为人生宇宙之大本”。阳明先生在龙场所悟的这个“道”即仁心真体,实质上就是对这个“分界线”的彻底突破与超越,所以他后来说“知行合一”就是“即知即行、即行即知”。“假我非真我,真我没有我;真假合一时,无我无不我。”这是本人在研习“龙道悟道”时受到的启发。

二、悟——“二即不二”,努力体会“四句教”义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先生是通过什么把善恶圆融为一体的?这个代表“心之体”的“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四有”与“四无”必须“打并为一”才“不失吾传”?几年来,带着这些问题,本人在研读《传习录》的基础上,对《王阳明的心学功夫》进行了不下百遍的参悟,终于有一天明白了其中的义趣,并随机撰写了一首偈颂:“二与不二本一体,分别有二被欲拘;二即不二无分别,不二而二随缘起”。“二”即“有”,“不二”即“无”。被称之为“四有”、“四无”的“四句教”是如何融会贯通的?“有,只是你自有。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阴霾曀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太虚无形,一过而化,亦何费纤毫气力?”阳明先生通过“太虚”对“有”、“无”进行了融会贯通。这个“太虚”指得是什么?自认为,这个“太虚”指得就是宇宙万物最原始的本体实在。“在与不在是常态,真在没有在不在。在与不在两边著,哪有拈花典故来?在与不在都是在,无真无假无内外。斩断六贼归觉路,体用显微一机开。”这首偈颂也是在参悟“四句教”时形成的。

三、行——“不二而二”,努力践履依体起用

从老子《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看,“不二”就是“一”、就是“道”,就是“太虚”,就是真心。“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什么是“正”?正者,止于一也。止于一,就是道心;失于一,就是人心。本人对这个“正”字情有独钟,曾心血来潮地撰写了一篇《“正”字“悟”说》,还作了一首偈颂:“正即一贯三,身心意相连;证得真实义,就路把家还”。有人说,老子的一、二、三,如顺着走就是人心,逆着行就是道心。自认为,两心是一心,顺逆皆方便。阳明先生为什么标立善恶、有无、真假?其目的就是通过先立后破、破立并举、即破即立,将“二”圆融为“不二”。这个“不二”的绝待,非本体非妙用,即本体即妙用。这个“不二”之心,才是我们的仁心真体。只有将其开显出来,才能生发妙用。如何建体致用?“万善从心,主一就是拿住本心练功夫,练得动静皆定、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就可以做好各种本职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伟大的人格。”本人出版的《学有缉熙于光明》《体用一源》就是在周教授这样的提点下逐渐形成的。(元应)

责任编辑:苗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