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 文明山西》系列报道之二 | 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

来源:中国新闻日报网 发布时间:2021-09-03
分享到:

本报记者 王淑萍 实习生 李一鑫 李欣雨

外有大河,内有高山,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美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堪称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晋北九月,秋高气爽。本报专题报道组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继续“讲好山西故事,助力家乡发展”系列报道的使命之旅。

1630638127186494

闻名于世的大同云冈石窟 张海雁摄

云冈石窟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公元398年,一位来自草原深处的鲜卑族首领拓拔圭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南方汉族政权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书写了大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

因其地形特征,大同自古又有“凤凰城”的美誉。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麗,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中期,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建成,前后计60多年。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四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湛,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9——13窟。这五窟因清代施泥彩绘而得名。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漫步云冈石窟,遥想世事变迁。从曾经的干戈相见到血肉融合,北魏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艺术的交响,也是大胆革新实现民族共融、共创灿烂辉煌历史的智慧与幽思。

大同九龙壁 张伟摄

九 龙 壁

大同九龙壁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龙壁,堪称中国九龙壁之首。

九龙壁全部使用绿、黄、紫、白等色琉璃构件砌成。壁体分三部分: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是壁顶。东西两端是图案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有江崖海水,流云纹饰为衬。须弥座的束腰组成由75块琉璃砖有两层琉璃兽的琉璃砖:第一层是麒麟、飞马、鹿等,第二层是小行龙。须弥座上平托九龙壁身,比例刚好,有稳重雄健之感。壁身由六十二组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组成,承托壁顶。壁顶为单檐五脊,由琉璃斗拱承托,正脊两侧由浮雕高的花瓣多层的花朵以及游龙等组成,脊顶龙兽、脊兽、戗兽都有两端的龙吻,雕刻手法娴熟。壁身下以青绿色的波涛,上以蓝的云雾和黄的流云等为衬底。采用云雾、流云、波涛和山崖相隔相联壁面的龙体全为高浮雕作。从整体布局看,正中心是坐龙,为正黄色在明代是主色,为帝王所有,象征权贵。坐龙正对王府中轴线,凝视着端礼门,龙身卷曲向上龙尾向后伸。中心龙两侧的第一对龙,是正在飞的,呈淡黄色,龙头朝东,龙尾伸向中心龙。这组龙神情自然。第二对呈中黄色,龙尾朝向西。形似第一对,形成的图案对称。第三对为紫色,这是飞舞中,形态不同,神情凶狠。第四对,是黄绿色,姿态飞扬。壁前有长34.9米,宽38米,深约0.8米倒影池,中有一桥贯通,石柱环绕,微风拂过,水荡起涟漪,倒映在水中的九条龙非常雄伟。        

关于九龙壁的传说是这样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鼎应天府后,把他的许多儿子分地为王,拱卫中央。朱元璋第十三个儿子叫朱桂,从小被立为太子,但他从小不读诗文,秉性愚顽,脾气十分古怪,要星星不敢给月亮,吃猪尾巴拿牛头也换不出来。待朱桂年近二十,朱元璋见他无才无德,废其太子之位,封为代王,镇守大同。代王到了大同,横行街里,经常无故杀人,大同百姓背地叫他"楞怔代王"。

一天,这位楞王爷忽然想起要到燕地逛逛,看看四哥朱棣。这位燕王对他的弟弟又烦又怕,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硬着头皮、捺着性子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地款待他。有一天代王酒足饭饱,在王府外闲逛,抬头一看王府门前新修了一座琉璃九龙壁,非常高兴,吵嚷着也要在大同的皇宫前造一座讲究讲究,并撒泼耍赖把图样带回了大同。代王立即把怀仁吴家窑琉璃匠吴氏父子三人召来,命他们烧造龙壁。王妃徐氏知道后,要求一定要“比燕王府的龙壁长二尺、高二尺、厚二寸”,代王无奈,只好应允,所以至今大同的九龙壁全国最大,故宫里的那座也比不了它。

半年以后,九龙壁建成。端礼门外张灯结彩,鼓乐齐鸣。代王朱桂、老将军徐达及其女儿王妃徐氏登上城楼凭栏观赏,果然高大雄伟,辉煌夺目。阳光下壁顶的琉璃瓦光彩耀眼,正脊上的两条金色卧龙,栩栩如生;壁面上九条琉璃彩龙,或盘曲回绕,搏浪嬉珠,或昂首奋身,吞云吐雾;巨大的须弥座,上面中腰雕刻着狮、虎、象、鹿、狗、麒麟、飞马,有的奔腾如飞,有的翘尾回首,还有的款步而行,形象十分生动。整个九龙壁长45.5米,高8米,厚2.2米。

华严寺 何金春摄

华 严 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华严寺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大同华严寺作为辽、金时代中国北方佛家的活动中心,有着特殊的地位。辽代皇帝对《华严经》非常崇拜,从景宗、圣宗、兴宗到道宗都是华严信徒,尤以道宗皇帝耶律洪基为最。道宗皇帝从小热衷华严,精通梵文,是一位热心研究并弘扬华严宗的信徒,他著有《华严随品赞》,并亲自出家为僧,经常开科弘扬佛法。

辽清宁八年,恰逢辽圣宗、兴宗、道宗三代创刻的《契丹藏》完成。是年十二月,道宗临西京大同驻跸时,敕令在大同薄伽教藏殿北建大华严寺,一是要把这些经书藏放于寺内,二是把寺院建好后弘扬华严宗派,大华严寺由此开始大规模创建。

普光明殿,气势宏伟,高悬普光明殿金字原额,两旁海蓝色金字楹:“世事熙熙从来富贵无了局到此说了就了,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难放下如斯当放便放”。耐人回味。         

大雄宝殿殿前月台石级北侧砖刻唐代永嘉禅师语录:凡人多于事碍理,境碍心,常令逃境以安心,遗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若将心无心,心却反成有。为有贪嗔痴,故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用菩提!故祖德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段话极其精辟地阐述了心与境,理与事几者的关系。

薄伽教藏殿建于辽代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殿内古香古色,气氛森严。佛坛上有三尊大佛,分别被称为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总称“三世佛”。三世佛周围有二十八尊辽代塑像,其中尤以“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最为生动。传说这位合掌露齿的菩萨,是一个老工匠的独生女儿,因惦念老父亲,女扮男装,假充工匠的儿子,托人说通总管,前来照顾老父亲,并为皇室干活。她见父亲和工匠们塑造神像时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做出双手合十、闭目诵经的姿态,为他们祈祷。雕工们受到启示,便依着她的身段、体形、动态,雕成了一尊菩萨像,特别把那露齿莞尔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这些辽代塑像,造型优美自然,线条适度舒展,体型丰腴,是中国彩塑艺术中的瑰宝。殿内四周,依壁有藏经柜三十八间,分两层,修建成楼阁式样。后窗处,有用拱桥连接的五间木制天宫楼阁,雕工精细。这是国内现存唯一的辽代木结构建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届大同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高度重视大同古城及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特别是在2008年,大同市委、市政府提出“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制;传承文明,创造特色”的名城保护思路,不惜人力,物力,使大同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新闻日报》( 2021年09月03日04版)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