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本集大成 开新铸不朽——王阳明三部曲

来源:中廉网 发布时间:2023-09-17
分享到:

王阳明生平

一、个人简历。王阳明(1472一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弘治十二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晩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57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二、事迹概述。王阳明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弘治十八年(王阳明34岁前,1472一1505年),这一时期是王阳明博览群书、广泛吸取不同思想资源、丰富其思想经历、历练处事才能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正德元年至正德十年(王阳明35岁至44岁,1506一1515年),这一时期,是王阳明极度艰难困苦而最终获得思想新生的时期,也是王阳明心学创立与早期传播时期;第三个时期:正德十一年至正德十六年(王阳明45岁至50岁,1516一1521年),这一时期是王阳明事业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其心学进一步完善而臻于成熟的时期;第四个时期:嘉靖元年至嘉靖七年(王阳明51岁至57岁,1522一1529年),这一时期是王阳明生命中的最后七年,既是他的“致良知”学说获得广泛传播时期,也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最后阶段。

三、不朽丰碑。“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立德是王阳明三不朽的关键所在,之后的立功、立言是水到渠成之后的弘道”。他从十二岁立下必为圣人之志后,经过“三嬗变”,至贵州龙场终于大悟了“吾性自足”的“圣人之道”。这是他成就“三不朽”的根本。如果没有这段立德悟道的九死一生的经历,他的思想生命就不会由量变发生质变一一发明本心。由“三不朽”契入,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让仁人志士体悟本自具足的“圣人之道”,为重塑心灵、赋能生命、光彩人生注入生机与活力,这是王阳明心学独树一帜、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

王阳明心路

 一、沿波讨源。王阳明从12岁立志成圣到37岁“龙场悟道”,尽管他博览群书、寻找着各种成圣的路径,但引领他成就圣人之道的主要是《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止于至善”的五层内涵,作为功夫次第,贯通着《大学》的“知、定、静、安、虑、得”。王阳明就是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沿着“知、定、静、安、虑、得”的路线而证得圣人之道的。他在龙场大悟的“格物致知之旨”就是“大学之道”。而这个“大学之道”,就是他“彻通人我物我之界限”而证得的“人生宇宙之大本”的仁心真体。

二、发明本心。“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为了印证他自己在龙场大悟的“格物致知之旨”,他把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解读,最终确信其观点虽不必尽合于先贤,却无不尽合于圣人,为此他感到无比欣悦!由此,他进一步确认,“四书五经”所记载的圣人话语,虽千言万语,实际上只不过是导向个体心灵之开明以洞达于圣人之道的工具而已。若心与道契,则吾心即是圣人之心,圣人的话语反而是当弃之的“筌蹄”;若把圣人的话语执为绝对,拘泥于文字诂训以求,以为圣人之道即在于语言文字,便无异于执筌为鱼,而以糟粕为醪,去道远矣。这是王阳明在龙场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后通过《五经臆说》对自己本心的发明。

三、成己达人。如果说王阳明在龙场通过“大学之道”实现了其内证成圣的目标,那么他之后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万物同体”、“严滩问答”就是其外显的化民之教。需要说明的是,这六大核心理论,虽然是其根据弟子根性的深浅而逐渐提出的,但都是其在龙场悟到的这个“源头活水”的呈现,而且它们之间既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又是内外关系、回互关系,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全息关系。王阳明通过发明本心不仅使自己浴火重生,而且通过内外双运点亮了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的心灯,这是他的思想生命生生不息、彪炳史册的根本原因。

王阳明关怀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释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王阳明所以被称为集大成者,原因固然很多,但打开纵轴、桶底脱落、万法归宗是其重中之重。王阳明在《象山文集序》中阐明了心学发展的演变史,他认为心学发展的演变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尧舜禹时期,即心学之源头。他说:“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第二阶段,尧舜禹时期至孔孟时期。王阳明认为,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后受墨子、告子学说的影响,心学大坏。第三阶段,从孔孟之后直到宋代。当时周敦颐、二程开始追寻孔、颜之宗,而有无极而太极,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之说,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之论,庶几精一之旨矣”。第四阶段,即心学发展到陆象山时,已基本成熟定型。王阳明说:“自是而后,有象山陆氏,虽其纯粹和平若不逮于二子,而简易直截,真有以接孔孟之传”。心学发展到明代时,王阳明返本开新,提出“致良知”学说,使理学中心学的一派取得完成的形态而广为传播,随即打破了程朱理学独领风骚的局面。“千载文化耀眼目,烛照现实不止步。劝君切磋细琢磨,返本开新花千树”。王阳明虽距今已经五百多年了,但他“此心光明”的终极关怀一一《王文成公全书》即《王阳明全集》,“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既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深度践行者向着“光辉的顶点”不断突破与超越,又当应着一代又一代的良知朗现者在履行“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履”职责的同时实现着内外双运、成己达人的目标!(田德清)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