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飞:当前高校书法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中廉网 发布时间:2022-03-06
分享到:

摘要:本文聚焦高校书法教育,结合当今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上掀起了国学热、书法热等现象,来分析高校书法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意在找出适合目前我国高校整体水平的书法教育策略。

中国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多种字体及丰富多变的书法风格使其极具审美价值。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传统书写工具的改变,使得擅长传统毛笔书法的人越来越少,书法的实用性转移到了硬笔书法上来。近些年来,又由于印刷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的极度繁荣,更使人们动笔书写的需求愈来愈少,因此传统的书法渐渐不为人重视。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再次带动了国学热、书法热。但参与的热潮,并不代表真正的理性和繁荣。真正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容纳是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习惯乃至思想之中。

由于整个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愈发明显,不少高校也开设了一些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供文史哲专业以外的学生有选择地学习。这类课程有笼统命名为国学课的,如《国学概论》、《国学纲要》等;也有选取古代典籍进行讲解的,如《儒家经典专题解读》、《红楼梦解读》等。其实,这些课程只不过是文史哲专业相关课程的专题化而已,而其中比较特殊的是书法课的开设。书法不同于古典文学的典籍解读和赏析,它还是一门与技能练习十分密切的课程。但书法又不同于古琴、古筝、琵琶等古典乐器之类的技能课程,它是更接近于大众生活的也更具文学内涵的。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学者称其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人有着极其深厚的书法情结。它与人们的关系很密切,在生活中,总是会有书法的影子出现,比如类似签名的日常硬笔书写,风景名胜中常见的碑匾楹联题字,以及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等等。

加强书法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对于义务教育部分书法美术课程的开设就是对传统文化重视的明证,《意见》中明确指出“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并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优秀艺术,增强文化理解”。整个国家兴起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文化的重视。目前高校多数学生甚至懒于动笔,更不用说讲求书写的规范性、美观性了。针对高校学生中存在的书写问题,审视如何将书法课程切实有效地开设到高校之中,切实提高学生对于传统书法文化的修养,也是每一个关心书法教育的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书法现状

1. 高校书法专业教育的模式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80年代逐渐发展完备。

潘天寿先生不但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还是一位教育家,上世纪60年代初,他意识到书法传承渐渐衰落,于是便率先倡导在浙江美院创办了书法专业。该专业所培养的就是书法的传承者和传播者。1963年,由陆维钊先生主持创办的书法专业就开始招收本科生了,后来因故培养中断,于1979年浙江美院又开始招收书法研究生。

其后,南京艺术学院于1982年开始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1984年开办书法大专班,1985年开始招研究生,1988年开始招收书法本科生。

1985年,欧阳中石先生在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主持创办书法专业。首先开办成人大专班,后来又发展了书法硕士教育。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博士点,1998年开始招收书法方向博士后研究人员。

以上所列几所高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书法教育的探索者、践行者,尤其是至首都师范大学招收博士后止,我国高等书法教育从专科到博士后的培养体系业已完备。

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因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起点高。多由当时书画名家主持创办,目标是培养书法艺术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二是数量少。仅仅诞生于少数条件具备的高校,主要是隶属于美术类和师范类院校,同时培养数量也少;三是层次高。不少院校直接进行高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不像其他学科一般经历专科、本科的充分发展后再上升到研究生层次的培养。

2. 高校非书法专业教育模式及特点

现阶段高校中书法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高中阶段参加书法培训后,通过艺考的方式考取本科院校学习书法的。但对于非书法专业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是缺少规范的书法教育经历的,这些学生所经历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大都没有开设过书法课程,学习书法通常主要是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培训班。虽然近几年开设书法课的中小学校开始渐渐增多,但仍缺乏师资是一个严重的事实,因为许多中小学通常没有专业的书法老师,往往是由语文或者美术老师来临时急就担任。实际上,目前即便是在很多高校也没有专业的书法老师,那些担任高校书法公共课的老师通常是外聘的,并且这些学校大都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室和相关设备。再一个就是教材问题,有些院校用由本校非书法专业的教师自己编撰的书法教材,教材质量大多不高。鉴于这些状况,书法课在高校的规范开设和普及就显得尤为重要。

众多高校非书法专业学生的书法课程一般是作为公共基础课或者选修课来设置的,课时非常少,一学期的课程所达到的学习效果就是让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脉络,书写上基本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达到入门水平即可。

但学习书法的意义远不仅是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基本的常识,高等书法教育的创办者在创办书法专业的时候,目的也远不止在于培养书法篆刻艺术的传承者与接班人,更承载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现在,我国学习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在少数,而大多数人却忽视了中国传统的国画和书法,如今回顾先辈们创办书法专业的经过时,不仅要感佩于他们的勇气和担当,更要勇担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使书法这条文脉不至于断落。

现当代的高校书法专门教育特点是起步晚、起点高、培养人数少,因此在高校开设普及性质的书法课程必将成为当前和今后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如何落实开展高校书法教育

1.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问题是当前普及书法课程的首要问题。中国古代传统技艺的学习一般是家学传授或者师徒传承,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口传心授,经过长期的积累练就熟练的技艺。这与目前的教育方式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早已中断或没落。而目前高校中培养出来的专业的书法本科生人数又很少,且短短几年的大学本科教育不足以让他们能够承担起教高校学生的任务。我国在传统文化的培养上,十分缺乏专门性人才,许多传统技艺的保存面临着危机,常常会人亡艺绝。当下,虽然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多种多样的书法培训班,但这些都还是比较基础的学习,而各高校中还是很缺优秀的专业的书法教师,特别是民办高校中书法教师更是奇缺。

因此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师资选择中,应该兼顾专业学历及传统的师承教育。不拘于学历,选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善于发掘发现人才。书法师资的培养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在短期内很难培养出一批适合的教师,因此应当拓宽思路,比如,挖掘其他院系的擅长书法的老师,从美术类或师范类院校中外聘优秀专业的书法教师,关注全国性质的书法比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书法人才。

2.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书法教学中应当侧重培养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是文化素养。本科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硬笔书写规范,在非专业学生的书法课上,主要是普及学生对于中国书法的基础常识。使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知识,包括书体、简单的书论,不同字体的书写规则等。

二是审美能力。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赏鉴古今优秀的书法作品,对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和美之所在进行鉴赏。学习赏析书法的形式美和意蕴美,提高学生对于书法作品的审美赏鉴能力。刘熙载《艺概ž书概》中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的学习可以丰富人的心灵,打开人的想象力。在简单的线条变化中,蕴含着作者的才学、性情、志向。临习古帖,先贤如在眼前。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个人的审美也在不断提高。

三是精神收获。书法可以带来心灵净化和精神愉悦。反复练习直至心手相应,面对古人作品,体味作品中的意境韵味,都可以带来很大的精神愉悦。金毓黼《静晤室日记》中有一段讲到修养的文字:“睡眠八时,食饭二次。静坐半日,运动六事。公馀读书,膳后习字。守此勿怠,神仙不啻”,传统的书法艺术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法上的进步,还有心灵的滋养。

3. 规范书法教材

一本经典简炼、清晰易懂的书法教材,在当前的高校非书法专业书法课中是十分必要的。近几年国学热、书法热现象使得市面上涌现出了大批的书法教材。许多高校教师也自行编写本校的书法教材,但教材的编写有待严谨化、专业化。比如教材章节编排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然后才能形成一个最合理和易于学生接受的逻辑。

4. 结合本校资源和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非书法专业学生的书法教育除了基本常识的普及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之外,要结合本校特点,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校所在的地域资源。关注学校内外的书法资源,如人文景观中的碑匾楹联等,鼓励学生自己成立书法文化艺术之类的相关社团,自发自立地组织活动。另外,高校应当结合本校特点开设书法课,并根据本校学生书写现状,就业情况合理规划书法课程。

三、精简课程及授课方式

1.删繁就简,专注写字

潘伯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书法简论》的序言中说,“写字的事,是一种需要实践的事。字是由写而进步的;书是由读而进步的。所以写字和读书它本身两个字,便已将秘诀明告我们了,也不需要再谈了。字不是谈而进步的。与其看一本书法入门,不如拿起毛笔写一张古法帖”。

有效地学习都是在专注沉静的氛围中进行的。无论是心智的成长还是技艺的增进,都需要持续专注地反复练习。大道至简,五花八门的学习方式,线上线下多样的学习渠道虽然亦有些可取之处,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好的指导老师,之后持续稳定地练习取得进益。

2.兼习书论,注重感悟融合

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进行实践练习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习书论。古人论书法,大都是从切身的创作经验而来的,如孙过庭、苏轼、米芾等,他们都有很优秀的书法作品传世。去了解一种书体的最好方式就是去书写和创作,只有带着自身的书写经验,才能领略到先贤言论中的真意。书写实践与阅读书论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书写和阅读中,对书法的理解加深,更加接近先贤的境界。比如,蔡邕《笔论》中所言:“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这是一种沉静的书写状态。我们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都可以领悟到书写前应当调整好状态,但从书论的相关论述中,可以更明确地理解。好的书法作品都透露着一种沉静专注气息,就是来自于此。我们如今教学生写字,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常识,基本的写法,也要注重培养学生随意所适、如对至尊的书写状态,这才是书写的精神内核。那么书写中的这份沉静,也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其他方面的。

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段很准确的概括,“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章务检而便,草贵流而畅”,是对不同书体审美特点的高度概括,更有助于对不同书体的理性把握。“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对于书法的形体,富于形象上的联想才能写得更为传神。而书论中,古人所写的对于书法形体的心得体会,都是一些很好的参考。

3.简化课堂,提高练习效率

在书法课的进行中,是内容重于形式的。古代文人学习书法与现代人不同,书法本就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发蒙开始就接触书法。书法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在古人的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书法不仅是作为实用的工具,同时也包含着审美的价值,是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寄托情怀进行艺术创作的载体。

沙孟海认为,“作为一个书法家,一方面要了解文字的结构和书体源流,借鉴名迹,熔铸古今,推陈出新,自成风貌;另一方面还得转益多师,要有字外功夫,加强诸如文学、文字学、史学、哲学等的学习,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修养”。

书法的内涵十分丰富,书法家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但目前高校书法课程的开设,鉴于课时少的客观原因,故应当在课堂上专注书法的范畴,不宜过度地发挥拓展,要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书法课堂中更好地练习书法技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书法课堂要提高练习效率除了专注习字的氛围以外,专业的书法教室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高校图书馆中,必要的字帖、书论资料也都应该尽量完善。

传统书法教育有着宝贵的价值,包含着古代文人的精神向往和审美追求,传承书法文化和书法技艺,保持文脉绵延不断,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具体的方法,还是要切实地去践行它,唯有如此,才能逐渐对书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高校书法课的普及也许在开始会面临许多问题,但唯有在实行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之后进行反复地教研和改进。另外,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练习,渐渐进益的过程。“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技进乎道,一种技巧练习得纯熟了,自然能出神入化。学习书法的道路,依然是必须从潜心临习古帖入手,在临帖中,有所感悟,感悟之中有所进益,心摹手追,书艺的提高自然便在情理之中了!

1626322723388634

孟云飞,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师从欧阳中石先生攻读书法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到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曾任《中华书画家》学术部主任、副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等。教授职称,现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并兼任河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泰国格乐大学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导师。在《文艺研究》《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50余篇。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