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 文明山西》系列报道之八——走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永济

来源:中国新闻日报网 发布时间:2021-12-10
分享到:

本报记者  杨万福   特约记者  杨孟冬  冯红寅 王红荣  摄影:段立民,陈春明

外有大河,内有高山,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美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堪称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初冬时节,本报专题报道组走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永济,继续“讲好山西故事,助力家乡发展”系列报道的使命之旅。

永济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是山西的“南大门”,西临“母亲河”、南屏中条山、北望峨眉岭、腹有伍姓湖、横贯涑水河。

这里古称蒲坂,曾为舜都。秦朝以来有县、郡、州、道、府多种行政建制。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境内现存文化遗址、宝寺名刹、亭台楼阁、将相陵寝等文物景点140余处。

其中蒲州故城、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鹳雀楼、《西厢记》爱情故事发生地普救寺、中华瑰宝唐开元大铁牛、国家级森林公园五老峰等文物名胜,更是闻名华夏。

蒲州古城:即史籍记载的“舜都蒲坂”之城,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西1000米处黄河东岸。旧制蒲州城为畿辅重镇,扼蒲津关口,当秦晋要道,西卫京师,东卫三晋,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城郭始建于北魏,盛唐繁华无比,一度为“六雄”“中都”“上辅”,称名“河中府”。宋金时城周长约20华里。金正大八年(1231)元兵攻城,金将截其半为内城、建城门四座,东曰“迎熙”,南曰“首阳”,西曰“蒲津”,北曰“振威”。明时城郭“状峻而完固”,巷陌纵横,家宅连云,楼台崔巍,高接睥睨,一派“大藩重镇”景象。至清末,城周长为8华里零349步(40578.3米),城体用青砖包砌,城高3丈8尺,碟高7尺。城南、北、东设护城河,唯城西紧邻黄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遭毁灭性破坏。震后历时九年重建一新。明隆庆四年(1570)夏,黄河洪水以数丈高的水势从南、北、西门涌入,整座城浸泡于黄泛之中。万历十一年(1570)当地官民费银20600两修筑护城石堤4400米。清朝同治年间,再次对城郭进行了复修。1959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建设,城中居民外迁,遂沦为废墟。现存古城遗址,唐代部分夯土城墙、明代砖砌城墙及四门瓮城历历可见,北门匾额“北门”及“大明洪武四年秋吉日”落款清晰可辨。城中心鼓楼基座犹存,四面辟砖劵门洞,西门额书“应庚思过”,南门额书“迎薰解愠”,北门额书“仰望霄汉”(已佚),东门额书“曦光普照”(已佚)。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鹳雀楼:原名云栖楼,建于北周(557~571年),矗立在蒲州城西南黄河中游的沙洲上。楼高三层,台基坚固,重檐翘角,楼体巍然。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守蒲州,其时军事频仍,便于瞭望军情,在黄河中洲修建了这座戍楼。黄河滩涂有一种水鸟,称为鹳雀,体有黑白两色,两腿修长,其喙尖利。鹳雀鸟常常成群结队栖于楼上,遂改名为鹳雀楼。

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使其名扬天下,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历史文化名楼。

鹳雀楼,元初(1222年)毁于战火。1997年开始重建,2002年竣工。楼址仍在蒲州故城西南黄河岸边。新建的鹳雀楼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高台楼阁,底层环廊,四出抱厦,腰间置平坐,庑殿式屋顶。主楼四周环以围廊,形成楼院,楼院四隅建有角楼,正面设门楼三座,背面设门楼一座,鹳雀楼外观分塔楼及台基两部分,总高73.9米。内分六层,陈设五千年以黄河文化。一层主题为“千古绝唱,介绍王之涣和《登鹳雀楼》诗。大厅南墙北向是一幅巨制壁画,长18米,场景壮阔,彩绘绚丽,表现大唐雄城的盛世繁华:蒲州城郭倚山傍河,气势恢宏;殿堂楼阁,鳞次栉比;阔街小巷,车水马龙;西门蒲津渡浮桥横渡;东郊普救寺梵宫巍然。大唐蒲州,战略重镇,文化名城,历历在目。左侧是宇文护“筑楼戍边”壁画,反映了鹳雀楼始建的历史背景;右侧是三位诗人“旗亭画壁”壁画,介绍王之涣诗才绝伦及在唐代诗坛地位的佳话故事。第二层展示主题为“源远流长”表现了河东五千年文明史和独特的根祖文化。四周墙体镶嵌12幅壁画,分别是“女娲补天”“黄帝平乱”“尧王禅位”“舜都蒲坂”“禹凿龙门”的历史传说故事和关羽、柳宗元、司空图、司马光、马远、吕洞宾、杨贵妃等蒲州历史名人故事。第三层展示主题为“亘古文明”,表现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用火、制盐、冶铁、酿酒等文明史。第四层展示主题为“黄土风韵”,介绍黄土高原、三晋大地等北方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景。第五层展示主题为“旷世盛举”,介绍鹳雀楼的历史变迁和复建过程。第六层展示主题为“极目千里”,内部有仿唐音乐、酒吧茶座等文化休闲设施。王之涣的铜像伫立楼顶,衣袂飘飘,神采奕奕。登楼远眺不仅能领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磅礴气势,感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世事沧桑,更能体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意境。                                        

1639064863292887

五老峰:位于永济市区东南20公里的中条山上,是我国北方道教文化名山,与晋北佛教圣地五台山南北对峙,齐名天下;与西岳华山遥遥相对,历史上素有“东华山”之美称。

五老峰由玉柱峰、东锦屏峰、西锦屏峰、棋盘山峰和太乙峰组成,其山峰雄、奇、险、秀。最高海拔1809.3米。主峰玉柱峰,又名云峰、灵峰,恰似一根顶天立地的玉柱直插云霄,其它四峰罗列四隅,远望犹如五位彬彬有礼的老人列坐厅堂,侃侃而谈,故称“五老峰”。

玉柱峰乃五老峰之中峰,海拔1809.3米,为群峰之王,状如玉柱擎天,拔地而起,高耸云霄,直向苍穹,灵气四溢,雄伟壮观。当云雾弥漫之时,玉柱峰更加神秘险峻。有时若隐若现,高悬于天,有时如窈窕仙女,驾云而来。“万木萧萧兴未穷,河东山北水云浓,分明记得经由处,只在中条第一峰。”

东锦屏峰是五老峰右侧之诸峰,由玉莲、文明、天宫、羽仙、祥云、老仙、药坪等群峰组成。雨后清晨,茫茫云雾中,曙光初露,一轮红日行如火球,冉冉滚入天际。四射的霞光,照在烟云飞罩在东锦屏峰上,形如身披赤色衣袍的诸神仙。峨冠博带。云空拱立。

西锦屏峰峰峦层层挺拔,罗列齐拱,曲折雄立于玉柱峰之右。

棋盘山峰,又称“铁楼山”,海拔约1400米,是五老峰主峰之西峰。形如天龟护玉柱,回头仰首辅其主。其峰状似龙虎屈首,偃卧中峰,又偃摩突兀,大有偃背伛腰之势。传说晋朝时,山下村子有个樵夫王质,一天上山砍柴途中,发现山上两个人正在下棋,便站一旁观看,不知不觉寒暑交替,四季频变,当他想起还要砍柴时,才发现他的斧柄早已腐烂,只好回家。可是,当他回到村子里不仅找不到家,而且一个人也不认识了。其实他根本不知道时光已经过去了500年。人们便将他观棋的那座山称为棋盘山。如今,棋盘山顶的山洞旁还有一块约2平方米左右的石板,上面刻有棋盘和碗口大小的棋子。只是不见了下棋的神仙。古人云:“世间甲子须臾事,缝着仙人莫观棋”,即由此而来。

太乙峰是五老峰之北峰,又名斗峰,海拔1401米,峰顶面积1.5万平方米,是五老峰道教文化集中地,也是通往各峰、各山峪的中枢。

唐开元大铁牛:亦称黄河大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唐开元十二年( 724)铸,系蒲津桥桥头地锚,民间俗称“镇河铁牛”。金元光元年(1222),桥毁于兵燹,铁牛置之不用。明清之际,黄河泛滥无常,牛逐渐没入沙中。1989年,挖掘出土东岸4尊。铁牛分南北两组,呈“八字”形排列,前腿蹬地,后腿蹲伏。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为系缆铁索之用。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牛体下并铁柱6根,径0.4米,长3.8米,呈45°连腹。每尊铁牛重量轻者约55顿,重者约75顿。每牛旁有策牧铁人1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北牛尾后有七星铁柱一组,呈“北斗星”状,每柱通高6米,顶端饰“桃纽”,重约6顿。中有铁山两座,各重1.5顿;铁墩3个,各重约1吨余不等。

巨型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多种作用。《易经》讲:“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古人讲究阴阳相生相克,在铸造铁牛的同时,也铸造了四个铁人、七星铁柱。七星柱则代表天(仿天上北斗七星布局),这样天、地、人齐备,即可有效驾驭难以抗拒的自然力量。

黄河铁牛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传世之宝,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肯定 :“浮桥地锚中,以蒲津桥铁牛锚最为著名。”

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赞铁牛、铁人说;“这是一个有实际功能作用的艺术珍品,是实用技术同雕塑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普救寺:位于永济市区西12公里的峨眉塬头,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此处地势高敝,视野宽阔舒朗。寺院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据初唐释道宣《高僧传·蒲州普救寺释道积传》记载,隋初已有,释道积扩建。因《西厢记》爱情故事发源于此,而蜚声中外。古时普救寺建筑宏伟,环境优美。“白浪过城下,青山满寺前”“楼台山色里,白柳水声中”。寺内舍利塔(莺莺塔)是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普救寺毁坏殆尽。嘉靖四十一年(1562)蒲州知府张佳胤重修。民国九年(1920)遭受火灾,建筑物多毁,仅存寺塔和三眼菩萨洞。1986年9月,山西省政府拨款435万元进行全面修复。1989年10月主体工程完工。整个寺院占地102亩,坐北朝南,依坡而建,分三级三道轴线,西轴为唐代风貌,中轴为宋金建筑,东轴为明清形制,共建成仿古建筑23座。

新修复的普救寺,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极具游览体验性。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人连连称奇。方志中,称之为“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灵。

走进新时代,永济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文化为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摘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桂冠,成为了享誉四海的旅游胜地。

《中国新闻日报》(2021年12月10日04 版)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