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西乡村 领略振兴新图》系列报道之一太原:书写大文章 彰显大作为

来源:中国廉政网 发布时间:2021-11-19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孙建宏   李青英   特约记者   孟小军   孙春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山西省委、省政府紧跟中央部署,举全省之力,谋大局,抓大事,取得显著成果。本报专题报道组走进山西省会太原,开启了“走进三晋乡村,领略振兴新图,助力山西发展”的专题报道之旅。

大手笔 引领振兴路线图

作为山西省会,太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领头羊”,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展现省会担当、彰显省会作为的重要地位。

市委、市政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大城市、小农业”市情农情,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大手笔绘制太原市乡村振兴的“路线图”,定出了“时间表”,成为引领全市乡村振兴的“定海神针”。

各县、区党委、政府狠抓落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为基本任务,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城郊型都市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以见实见效的“硬头货”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市农业农村局响亮提出:用脱贫攻坚机制体制推动乡村振兴,用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全面小康成果。全面统筹协调,围绕“稳粮、强菜、优果、兴牧”的发展思路,持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实现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创建,启动了“万亩千片百园”设施蔬菜建设工程,形成3个万亩核心示范区、5个千亩核心示范片、10个百亩核心示范园的设施蔬菜发展格局。加强老旧果园改造和现代化果园建设,优化果业发展能力。围绕设施化改造、自动化饲喂、智能化管理,开展标准化养殖创建,提升牛羊猪鸡规模健康养殖水平。

按照基地型、加工型、流通型、休闲型等不同类型,全市认定监测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48家,新认定和监测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95家。同时,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7家,指导创建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3家,提升产业聚集、辐射带动能力。

突出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打造以醋业为龙头的酿品产业,加强对酿醋业的全产业链条培育,全方位支持全市醋产业做大做强。挖掘“六味斋”老字号品牌价值,提升宝迪、大象等企业的屠宰生产能力,培育肉制品产业集群。支持九牛牧业、瑞美乳业等企业研发新产品,带动乳品集群提档升级。发挥省会消费优势,带动金大豆、美特好等主食糕品集群发展壮大。

突出品牌创建,开展了“并农特”太原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行动,着力打造“陈醋”“高粱”等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水塔”“紫林”“六味斋”等知名品牌,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让太原市更多的农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提升全市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截至目前,全市有8款产品入选山西省功能农产品;成功申领2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产品列入山西省富硒农产品;8个产品被认证为“圳品”。

突出产业融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培育休闲农业精品,着力建设了清徐醋文化旅游、清徐葡萄采摘、小店汾东休闲农业、晋源花卉小镇、晋祠稻花香5大产业景区。

上半年,全市整治撂荒地近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06.48万亩,完成全年任务的111.73%。大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创建,布局打造3个万亩优质原材料生产基地、10个特色农作物示范片,以有机旱作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家村水稻收割

三家村水稻收割

大力度  推动农业产业旺

市委、市政府以省会城市的站位和担当,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和力度,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自提标准,把上级要求用于农业农村的土地出让收益比例,由6%提高到10%,资金投入成番增长。

市乡村振兴局持续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坚定不移扛责任,求真务实抓落实,以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以打硬仗、善作为的担当,以下苦功、不懈怠的落实,努力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各县、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对特色种植业的支持力度。今年以来,全市新扩建日光温室1258亩,新建钢架大棚299亩,改造老旧温室467亩,投产后可新增产能1万吨。截至目前,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12.38万亩;小杂粮面积达到49万亩;葡果面积达到30.16万亩;中药材面积达到9.61万亩;花卉面积达到6.41万亩。

全市把特色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大力提升规模养殖水平,编印《太原市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创建技术指南》,指导生猪、奶牛、家禽、草食畜养殖场开展标准化创建,带动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上半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05万吨、1.82万吨、4.24万吨,同比增长19.76%、30.49%、1.94%。阳曲县七峰山羊驼繁育基地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养殖规模居全国首位;娄烦县新青林水貂养殖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已带动6个贫困村450户共1200名村民实现增收;娄烦县孔雀小镇现存栏孔雀3000只、七彩山鸡3万只,是全省最大的孔雀养殖基地;古交盘福岩林麝养殖基地是煤炭企业转型的特色养殖项目,也是全省最大的林麝养殖基地,现存栏林麝200余只,带动影响周边2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晋源区政府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用于建设花塔稻田公园。公园内设置了稻米空间、荷塘月色、稻梦花海、稻田丛林小屋,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风吹稻浪、虫唱蛙鸣的美景。花卉小镇是晋源区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打造的特色项目,围绕“花市、花展、花赏、花业、花艺”五大核心内容,采取政府搭台、民营企业牵头、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古交市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着力抓好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乡村振兴格局逐步形成。榛子、沙棘、中药材三个万亩产业园建设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台盘村林麝驯养繁殖基地建设,填补古交市特种养殖空白;高标准打造河口镇、岔口乡两个有机旱作示范片和岔口乡关头村等4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从线到片,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万柏林区狠抓产业发展,促进群众致富。九院村依托整治后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九院杏桃文化、生态植物园文化、狮子崖地名治文化等特色文化优势,全力打造集特色化、规范化、效益化为一体的休闲观光采摘田园综合体项目,推出具有参与性的农耕体验、果树认养等农事体验活动。千亩精果品基地带动农户年增收3000元。小西铭村在治理后的矸石山上种植了梨树、核桃树、山楂树、枣树等200亩经济林,在促进村民增收的同时,净化了山上的空气。

清徐县大力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行动,积极扶持培育“清徐葡萄”“太久保桃”“清徐沙金红杏”“清德铺红薯”等一批地标品牌,扩大水塔、紫林、六味斋等品牌影响力。举办首届醋博览会,办好国际食醋论坛、清徐特色美食技能大赛暨小吃文化节、农民丰收节、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会、葡萄文化旅游季活动、“我爱吃醋”清徐红人节、西怀远油菜花文化节、清德铺红薯插秧节等特色节会经济。提升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力打造省城“一小时”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圈。鼓励引导更多工商资本下乡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让农业真正成为有潜力、有希望、有奔头的朝阳产业、富民产业。

杏花岭区谷旦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挂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组织下,谷旦村全体村民成为股民,并组建成立山西紫谷辰食品有限公司,主要销售“谷旦村”品牌的农产品。现在“谷旦村”牌产品有20多个品种,已经与太原市多家“寸草心”便利店和晋龙捷泰公司汽车站便利店达成合作协议,市场前景广阔。

在中国农业大学微量元素与身体健康课题组及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帮助下,娄烦县杜交曲镇罗家曲村村民冯旭东和几个农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领村里的贫困户种植晋谷21号富锌小米。如今合作社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并注册了“晋谷芝”商标。

走进阳曲县泥屯镇,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松树村旁,一排排大棚排列整齐,西红柿、黄瓜、甜瓜等多种果蔬色彩缤纷、长势喜人;500余亩西沟果岭,苹果、梨、桃、杏等1万余株果树绿意盎然、漫山遍野。

森硒谷一期全景

大动作  扮靓乡村生态美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是造就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

全市确定了20个产村融合、风貌鲜明、基础完善、乡情浓厚的美丽宜居示范村重点建设项目,打造了4条“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廊道,依托晋源、小店、清徐三县良好的农业资源,形成一条展示太原乡村振兴成果的示范带,亮出太原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名片。

为了实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目标,市委、省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全市实施乡村水、电、路、气、通信、邮政、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质改善和危房改造工程,提升农房建设质量。

为了改善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会战,推动环境改善示范廊道和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引导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为推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书记林武、省长蓝佛安批示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投入资金2.3亿元,全力解决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突出问题,整治“六乱”问题6.8万处,清理积存垃圾和废弃物40余万吨,拆除废弃和违法设施8900余处,清除黑臭水体1800余处,全市乡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晋源区将‘百村景区化’工程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相结合,大力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乡村畅通工程、村容村貌整治‘五大工程’,发展乡村旅游,逐步形成了‘村在绿中、家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生态美景。”

清徐县孟封镇杨房村是山西省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经过“六乱”整治,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艺术墙绘赏心悦目。小店区刘家堡乡刘家堡村结合“六乱”整治,大力推动农业、非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被评为市区两级“文明村”。村里环境和谐优美、民宿古朴典雅、车辆停放有序,非遗文化氛围浓厚。村街小巷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村内开设的老年餐厅有效解决了全村70岁以上老人用餐的问题,每到一处,村民们都为家园的变化、环境的改善点赞。

杏花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面积已经从最初的800亩发展到如今的2000余亩。盛夏时节,园区内满眼尽是绿意,处处闻得果香。沉甸甸的西红柿、黄瓜、茄子挂满藤蔓,绿油油的水稻、玉米、谷子长势喜人。而在一道道的田垄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市民,忙碌采摘的身影。思西村、松树村及芦家河村获得了“山西省善治示范村”称号,东青善村等4个村获得了“市级文明村”称号,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渐次铺展开来。

《中国廉政报》(2021年11月19日04 版)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