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亚:铁笔张狂听惊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

来源:中国廉政网 发布时间:2021-10-08
分享到: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丙子年)七月,

北平古城,

酷暑将退,微凉初起。

琉璃厂“同古堂”内,

张樾丞与谢瀛洲,相对而坐。

饮茶品茗,

一派欢声笑语。

张樾丞(1883一1961),河北新河县人,

清末民国年间的刻铜、篆刻大师。

其创办"同古堂"所制的铜墨盒,铜镇尺,

将书法、绘画、篆印诸艺集于铜制文房之器,

文彩勃发,儒雅可人。

故而蜚声海内,

名滿大江南北。

文人雅士,达官显贵,

视若珍宝,争相选购,无不称奇。

张樾丞与陈寅生、姚华两位高手,

为同时期刻铜之大家,可称并驾齐驱。

然,若论刻铜、篆印双绝,指腕之功力,

樾丞更技胜一筹,无可匹敌。

瀛洲者,

民国著名法学家。

曾任黄浦军校政治总教官,

后岀任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

一生经历,颇具传奇。

张谢二人,因金石书画同好,

友情笃深,过从甚密。

谈笑间,

樾丞取岀一方精心刻制的青田石闲章,

赠与瀛洲。

谢品鉴良久,爱不释手,极为珍惜。

此闲章,

见证了两位名士间,

以文会友的深厚情意。

樾丞幼时,家境贫寒,

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更无暇,入孔孟之室,

问津诗书之趣。

1897年,年仅十四岁的张樾丞,

入京师“益元斋”,

拜师学习刻铜技艺。

其天赋异禀,学研刻苦,

又得严复、杨守敬、陈师曾等贤达文士的提携教导。

清末宣统年间,樾丞已是名噪京师,

位居刻铜篆印界的不二首席。

“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等皇家之印,

均岀自他手中的钢锋铁笔。

北洋政府首脑徐世昌、段祺瑞的公章私宝,

都曾留下过樾丞先生的手迹。

齐白石、徐悲鸿、張大千、罗振玉……

书画文人中的顶尖人物,

或为樾丞先生的师友,

或为其座上之宾。

彼此敬慕有加,惺惺相惜。

“文坛左翼领袖”鲁迅先生,

也曾请张治印数十方。

两人礼尚往来,

无拘无束,亦为知己。

樾丞大师刻铜治印,

寻源商周,取法秦汉,

探研宋金,饱学明清。

效历代之先贤,

融诸家之风范。

其于灯下案头,

悬腕奏刀,势雄力沉,

视铜石如纸似泥。

切冲划挑,恍有神助。

刮削錾凿,恰风樯阵马,

痛快淋漓。

近现代百余年间,

善篆刻者,名家辈出。

品,宗师巨匠之风流,

观,惊世骇俗之制作,

非张樾丞大师莫属,

独占鳌头者,唯先生一人而已。

其艺术成就,无出其右,

浩浩乎艺海,

何人能及?

樾丞先生发达之时,

名扬天下,尽日与,

皇室宗親,政要权贵,

书画泰斗,文化名流,

盘桓交往。

锦衣玉食,香车宝马,

经见之广,不胜枚举。

但先生不为骄奢淫逸之风所侵,

终不忘布衣之初,菜根之苦。

一生勤奋读书,铁笔耕耘不辍,

成一代宗师,金石巨子。

手握绝学,坦荡胸怀,

清雅品行,倍得赞誉。

先生行刀笔,吐胸臆,

赠谢瀛洲之篆印力作,

不啻劝戒奢靡,

催世人奋进的良药一剂。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这段名句,寓意隽永,

格调高洁,脍炙人口,

极具澹泊君子之风,

林泉隐士之气。

此文源岀何典?

是哪位高贤雅士的手笔?

说来蹊跷,

此事涉及一段文史“公案”,

至今尚未定论,

或还待考存疑。

据《襄汾县志》记载:

乾隆初年,

山西太平县(今襄汾县)富商尉嘉,

游历江南,经营贸易。

巧识“扬州八怪”中,

最负盛名的郑板桥。

尉仰慕郑人品学识,

更喜板桥书法绘画之奇艺。

诚邀郑,

同归故里,教授子弟。

此时,

恰逢郑燮刚中进士,候缺待职。

又感尉为人敦厚,相交甚密,

便欣然允诺,赴晋执鞭。

板板客居太平县师庄半载有余,

深得众学子尊仰欢喜。

板板回归江南,临别之际,

舒纸挥毫,

赠尉家法书金句: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板桥书赠格言,

乃化用前代先贤之典,

又融汇己之感悟,饰以文藻,

更宜上口,铿锵有力。

尉嘉请能工巧匠,勒石刻碣,

欲使本宗后世,

代代相传,永为铭记。

此石碣,

今存襄汾县文博馆。

近三百年来,

传拓日广,四海风靡。

明朝万历年间,

四川新都岀了一位

“有仙佛奇踪”的文学家洪应明。

洪“幼慕纷华”,搏取功名。

老来终不得志,“晚栖禅寂”。

其生卒时间,事迹经历,

史书并无详载。

但他的传世之著《菜根谭》,

却留芳数百年,名闻遐迩,

至今仍被读者热搜广议。

此书是一卷格言式的文集。

它融儒学中庸,道家无为,佛家岀世于一体,

论述了修身处世的人生哲学。

书中计有360则格言警句。

很多为人熟知,颇有教益。

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等名言,

常为后人津津乐道,咏诵不息。

此卷文集,格高调雅,

文辞华美,用句工整,

或长或短,或简或繁,

耐人寻味,促人醒悟。

所论之道,围绕一个主题:

即人的才智和品行,

需经艰苦的磨砺,才能获得。

不会坐享其成,一蹴而就,功成于一役。

据传,

洪应明客居南京,

见农夫将蔬菜岀售吋,

买主嫌莱根压秤,且苦不堪食,

故削掉丢弃。

洪见之,深感可惜,

遂将菜根低价购回,

加工腌制后,香气淡远,别具滋味。

为此,洪氏得一雅号“傻菜根”。

其不事奢靡,崇尚淡泊的人格品行,

在一众酸腐文人中,更是鸡群鹤立。

以此论之,

“菜根香”的典故,

似岀自洪应明。

但文史学界还另有异议。

今东南大学,教授章军华,

多方考证,语岀有据:

今之所传《菜根谭》,

不过是洪应明收集、编揖、付印前朝的文著而已。

《菜根谈》的原著者,是北宋名士汪清溪。

古文字中,“谭”与“谈”两字同义异体。

后人其中曲折未晓,

张冠李戴,故生错疑。

汪革,祖籍江西临川,

北宋著名诗人。

宋哲宗绍圣四年进士出身,

字信民,号清溪。

史载,汪一生秉性刚直,不媚权贵,

教书授业,淡泊名利。

其生活节俭,最厌铺张浪费。

遗世之作《菜根谈》,

力倡“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做”的吃苦精神。

南宋大儒朱熹对汪推崇有加,

将“菜根之论”,入书立说,

阐述其中的微言大义。

文史之争,典源之辩,

历代有之,不足为奇。

只要论而有据,务求客观,

考证严谨,均可自成一家之议。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板桥先生,化古创意,

自得感悟,警言醒世,

能遵此道者,可成大器。

樾丞大师,

将其付诸金石,赠之于友,

堪称佳话一段,甘醴一席。

金石儒雅挾风雨,

铁笔張狂听惊雷。

张樾丞一生治印无数,

今可见者,已是百不存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

珍藏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铜质国玺一方。

此“国玺重宝”,

正是岀自樾丞先生的“独门绝技”。

1949年6月,

周恩来总理委托陈叔通、齐燕铭,

请张樾丞治刻开国之印。

先生殚精竭虑,倾其所学,

制绘岀秦篆、汉篆、隶书、宋体四种印样,

呈报毛泽东主席。

伟人钦定,国玺宋体。

历代封建王朝,

皆以篆体为皇玺之选。

新中国则以宋体入印,

国之既为民,民必皆可识。

伟人之胸怀,

大师之绝技,

华族之国号,

雄奇天成,

融铸为一体。

凝神注目开国大印,

耳边天鼓齐鸣,惊雷再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泽东雄浑浓重的湖南乡音,

如山呼海啸,

伴随着隆隆的礼炮,

响彻宇宙,撼天动地,

传扬永久,而万世之不息。

辛丑年清明,于三晋龙城虎啸山房。

作者:张晓亚,山西灵石人。1953年6月岀生。1969年3月参军。1976年起,先后在省卫生系统,中共山西省纪委,省委巡视组工作任职。山西省文联委员。喜诗词,好书法,潜心古玉文化的探研和鉴赏。

《中国廉政报》(2021年10月08日04 版)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