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 文明山西 》系列报道之六 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太原

来源:中廉网 发布时间:2021-10-01
分享到:

本报记者 王淑萍   实习生   李一鑫  李欣雨

外有大河,内有高山,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美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堪称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太原古称晋阳,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自古就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国庆前夕,本报专题报道组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继续“讲好山西故事,助力家乡发展”系列报道的使命之旅。

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  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的发源处。这座祠堂始建于北魏,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唐叔虞而建造的。唐太宗和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从太原起兵讨伐隋炀帝时,曾到晋祠来祈祷。大唐立国之后,李世民为报答唐叔虞的保佑,摹仿王羲之父子的行书,特地立了《晋祠之铭并序》碑,因而是一块特别珍贵的名碑。

晋祠有“三绝”: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

一是周柏。周柏是西周时代种植的柏树,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长生不老的象征。晋祠周柏名闻遐迩,为历代名人所称道。北宋欧阳修在咏<晋祠>诗中就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句。冯玉祥将军在1930年避居晋祠时,专门赋诗<咏晋祠周柏>:“大树苍苍数千载,虽然倾斜成大观,饱经世界冷暖事,能耐风霜不畏寒。”   

二是宋代彩塑。圣母殿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内供奉的主像是圣母邑姜,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其余42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是难老泉。难老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传说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柳氏坐瓮,饮马抽鞭”,始得难老泉。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

晋祠有三宝: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

一是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圣母殿基本上遵照了《营造法式》的定制,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为我国古建国宝。

二是献殿。献殿是一个高规格的祭坛,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梁架设置既省料,又坚固。梁思成先生在1934年《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评价道:“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高度和垮度都是三晋之首,在民间祭祀场所中极为壮观,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

三是鱼沼飞梁。鱼沼飞梁是一座精致的古桥建筑,其十字形桥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民间传说是能工巧匠鲁班建造。在我国的古代桥梁中,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仅晋祠“鱼沼飞梁”一座实物遗存,即使放眼世界,也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最早的古十字形桥。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赞叹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鱼沼飞梁东侧有一对铁狮,亦是宋代作品,铸于宋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一雄一雌,骨骼强健,造型生动,毛发拉直,威武而独特,算得上是古代铸品佳作。

晋祠有三匾:“难老”匾、“对越”匾和“水镜台”匾。

一是“难老”匾:

难老泉亭中匾额甚多,其中以明末清初傅山所题“难老”匾最为著名,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二是“对越”匾:

“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恩德”。“对越”匾系明代书法家高应元亲手书写,被誉为“雄伟之笔”。

三是“水镜台”匾:

“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故曰“水镜”。“水镜台”匾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被誉为“秀丽之笔”。

“水镜台”匾背面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匾,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戏台。

天龙寺

现存北齐唯一建筑实例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以其造型技巧的娴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为后人研究佛教、美术、雕刻、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

公元534—550年,东魏大丞相高欢在天龙山始凿石窟,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建立北齐以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代杨广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

天龙山石窟位于东西两峰悬崖半腰,这些石窟中,有东魏、北齐、隋、唐各代开凿的石窑27窟。东峰8窟,西峰13窟,山北3窟,寺西南3窟,窟之间山径相通。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

天龙山石窟远景

天龙山石窟的雕塑技巧比北魏大大前进了一步。第九窟,原有木构“漫山阁”,阁内唐代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局部虽有毁损,但仍是天龙山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石雕塑像。下层,观音立像高达11米,形态生动,姿态优美,身披璎珞,罗纱透体,体态丰满,薄软的罗纱质感清晰,是天龙山石窟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两座东魏窟和三座北齐窟都是方形窟室,三壁三龛的形制,东魏尊像组合皆三尊像,为正壁释迦、左壁弥勒、右壁阿弥陀的三世佛。西魏改为五尊像,倚坐的弥勒佛改为交脚坐的弥勒菩萨。东魏像清瘦,造像手法朴实、简洁,仍是“秀骨清像”的风格。北齐像更减少了动感,重在形体结构的雕造,雕塑语言臻于完美。

隋代仅有的一窟,保存着有名的“开皇石室铭”。晋阳是唐太祖李渊的龙兴之地,因此在唐代也是别都,地位重要,佛教更为发展,因而天龙山唐代开凿最多,达15座,以第9窟“漫山阁”为代表。

在天龙山的半山腰有座圣寿寺,古称天龙寺。平山老人于清康熙30年(1691)来天龙山圣寿寺任住持,是一个博学多才的高僧。传说有一天,门外进来5个面目丑恶、身材高大的僧人,要求老人收他们为徒。老人一看他们的行为举止,绝非寻常之辈。但为了感化他们,便含笑收留下来,并给他们授了法名,分别为悟仁、悟义、悟礼、悟智、悟信,取古代哲学中的“仁义礼智信”为名。3年以后,平山老人告诉他们:“你们经过研习,已入法道,再往下修行便能成佛”。五僧听后,叩别老人,一同出了寺门。刚出寺院门口,一阵狂风中化作5只猛虎,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从此再也没有人见到过他们。平山老人点化猛虎的故事,成为圣寿寺历史上的佳话为寺僧们津津乐道。

唯一现存明代紫霞仙牡丹   永祚寺

永祚寺,原来叫做永明寺,后来五台山的高僧妙峰和尚续建永明寺,改名永祚寺。祚这个字,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福,福气的福,享福的福,福寿万年的福。还有一层意思,君主的位置。就是希望国泰民安,江山永固,一统万年。

永祚寺院里的牡丹花有6000余株,尤其是紫霞仙,也叫紫云仙,有数十株之多,是中国唯一现存的明代牡丹。除了紫霞仙,还有姚黄,赵粉,豆绿,状元红,魏紫,以及碧雪丹沙,以及青龙卧墨池,等等40多个品种。

紫霞仙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痛万分,整日守着后花园发呆。想起昔日与贵妃在此游玩的情景,不由得悲从中来。这天,玄宗又在花园里发呆,忽然听见一声熟悉的呼唤。玄宗循声望去,正是他日夜思念的贵妃,身着彩缎款款而来,深施一礼。玄宗大喜过望,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他赶忙扶起贵妃:爱妃,你现在在哪?你可知道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你呀!贵妃道:我已化作蓬莱仙境的紫霞仙子,因思念皇上心切,今日特来拜见。玄宗高兴极了,命人摆下酒席与贵妃饮酒相叙。饮至酣处,贵妃离席起舞,此时的贵妃更显得体态婀娜娇羞无限。一曲跳罢,贵妃说道:奴婢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皇上,但你我阴阳相隔,不能相见,我愿化作仙花日夜守护皇上。说罢消失不见。玄宗惊醒,原来他独自在花园里喝酒睡着了,刚才的梦历历在目,就像真的一样。玄宗四顾,发现花园中又长出了一株新花。此花浓郁芳香,颜色绚丽,玄宗认定是贵妃所化,故名之为“紫霞仙”。此花在明朝传入太原双塔寺,生根开花直到如今。

永祚寺因有双塔,又称双塔寺。双塔寺内的两塔犹如一对孪生姊妹,相映成趣。

凌霄双塔有一个美丽动听的别称叫文笔双峰。这两座形同孪生的姊妹塔,一个是先建的“文峰塔”,一个是后建的“舍利塔”。双塔巍峨俊秀,是我国双塔之最。寺前有水渠1条,每当日晖斜沐,双双塔尖投影水渠,犹如投笔砚中,故有寓意双笔,文人辈出之美言。

双塔寺建筑方位,一反我国千百年来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因地势而拓建,居高临下,坐南朝北。可谓背拥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带。身临其境,凭着古老的塔身,可广瞰古城太原之全貌,晋中盆地之沃野千畴。始建于明代万历中叶,距今 38O余年。

寺内存有清代当地名儒贺云路及革命烈士贺昌的叔父贺雨峰先生书写的楹联3副,山门匾额系清道光年间永宁知州翰林王继贤之手笔,字体遒劲有力,加之精雕彩绘和贴金之衬托,愈显其功底。

历届太原市委、市政府在山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下,高度重视古城保护和历史文化挖掘,弘扬晋商优秀传统,极大地促进了太原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新闻日报》(2021年10月01日04 版)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