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研习《王阳明的心学功夫》体会

来源:中廉网 发布时间:2021-07-26
分享到:

用一根“红线”把心学义理、老师解读、个人契点贯通起来,是本人近年来的一个梦想。最近,通过反复研习恩师周月亮教授的《王阳明的心学功夫》,这根“红线”终于找到了。那么,这根“红线”是什么呢?--这根“红线”,如用一字来概括就是“知”,如分三个方面来说就是“独知”、“明知”、“行知”。自认为,用这“一三不二”的“知”作为“红线”,将三者串联起来、贯通起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繁琐支离”问题、促进“功夫成片”、推动“全体大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分享如下:

一、良知如清净法身是体,是人之“独知”。“心之良知谓之圣”。“良知无有不独,独知没有不良”。王阳明说:“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功,只是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诈伪。此独处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是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对此,恩师周月亮教授作了更为“入木三分”的解读:“这个独知比慎独更深刻、主动,是敢于担当的心印”。如何理解这个“独知”?“你终日向外驰求,为名为利,这都是为着躯壳外面的物事。其实视听言动,皆由你心。你心之视,发窍于目;你心之听,发窍于耳;你心之言,发窍于口;你心之动,发动于四肢。心并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你看那已死之人,那团血肉还在,但他的视听言动在哪里?”这几段“当体即是”的话,极为重要!综合起来是:独知是圣人,独知超越有无、超越肉团之心而且更为深刻、主动、担当。如何体悟这个代表法身、本体、真我的“独知”?自认为,从“举三反一”的角度来体悟或许更为直接。“理是先验的,事是经验的,心是意向的。没有我的意向的发动、加入,先验的理对于我不存在;没有我的意向的发动、加入,经验的事对于我同样不存在”。如果把“一”作为性体、把“三”作为理、事、心的显相,那么只要打通“一”与“三”,就能把代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无体之体一一虚灵不昧开显出来。这个虚灵不昧即“独知”,就是“心意知物只是一事”、“真是与物无对”,其标志就是“在”--不是神识的“在”。由此可见,这个“一三不二”、“性相一如”的“独知”即是虚灵不昧或者说契入虚灵不昩的通道。自认为,这个作为虚灵不昧的“独知”,就是体相用一体化,就是成就自家心体之心学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真正“主人”,只有让其“归家稳坐”,才能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出则救时济世,致良知于现实人事;处则静养心体,致良知于心灵发育”。

二、良知如圆满报身是相,是人之“明知”。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心本体只是一个明明亮亮的觉知性(有时用明镜、有时用天渊作比),它照亮了事事物物,心体光明,无事不办。事亲、事君、办差等等都是“物”,但都由心主宰。恩师周月亮教授在对“明”进行总结式论述的基础上又作了兜底性的明确:阳明学以良知为宗,别的提法都是阶段性的教学方针。他一生说良知发用,时而偏天理,时而偏感应,时而偏无,时而偏有,总体上不妨这样理解,良知是明镜,这个明镜是有自性的,其自性可以示现为无,却能显现万有。这镜子的光源不在外头,在心本体。这段开示切中肯綮,但需要信、解、行、证的功夫落实。“开悟容易保任难、顿悟容易渐修难”。“如果顿悟不置于渐悟中,顿悟之后恐有顿迷来”。体悟“举三反一做到“明心”固然非常重要,但要在“举一反三”的状态--面对事、无有事而又称性妙用不出错更为重要。悟后起修,不随境转、不为气乱,做到如如不动而又随机妙用,这是渐修、保任的重中之重。我们所以时而忽明忽暗,就在于功夫不够、保任不够而形不成“寂照”,也就是说经常在“三”与“一”之间游移、切换,甚至有时断路。由于定位不到位或者功夫不得力,所以时进时退、时明时暗的现象时有发生。要把这个“三”与“一”焊接好,形成一体,必须通过事上磨使“功夫成片”、进而实现“全体大用”。自认为,悟后起修,就是把发掘出来的“镜子”,通过物上格、事上磨等,使镜光开显出来。这个目标一旦达成,圆满报身就会成就,其标志是五智并明。五智,即体性智、圆镜智、平等智、观察智、成作智。只有把这个“镜子”打磨成五智并明的“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才能更深刻地感受“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的内洆。

三、良知如百千化身是用,是人之“行知”。本体工夫一元论是心学的特征。法、报、化,体、相、用,是一个体,是一回事。“行”,是“用”、是“落实”、是“来去不留”的意思。如果说“举三反一”是明心、“举一反三”是见性,那么“举三反一、举一反三”就是“一三不二、体用一如”的圆融无碍。王阳明说:“合着本体方是工夫,做得工夫方是本体。做得工夫方见本体,做工夫的便是本体。”自认为,如果把王阳明的这段话,用一个“中”字来概括,更能透视体用不二的义理。“中”字由一个口(象形0)和一个一(1)字组成。0为体,1为用,体用不二就是“中”。如何体会这个体用不二?恩师周月亮教授对此有过相当精彩的论述:王阳明之所以要强调屏去一切外道工夫,直奔那绝对存在又不依赖任何外缘的心本体,就是为了把经验世界悬搁起来,从而把这棵树上挂着的所有言辞讲诵之学一把甩开,像禅宗那“截断众流”法,一意去明心见性--然后再以见了性、闻了道的身姿回到治国平天下的正道上来。雅,雅得可上九天揽月;俗,俗得可下五洋捉鳖。“心学讲知行合一,完全把天理落实到意念、思维、语言、行为上,从致良知上得来力量。朴素点说,就是善良出能力。在现代社会,能力里固然须有更多的技术要素,但是心态更能左右技术发挥作用。鉴空衡平的良知能够让你超越强横与脆弱之上,能让你最谦抑、最无畏地圆融起来。只有这样的知行合一,才能使工夫上身;也只有从工夫入手才能把王阳明心学变成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学”。那么,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学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日用而不知”的“知”上,这个“知”就是三位一体的“知”,就是知道的“知”--“人们只知道眼耳鼻舌身意的受想行识,不知道受想行识就是自性的作用;同样的道理,人们只知道人心的百般求索、千般挑剔,不知道人心的运作就是道心的表法”。“归寂以通感,执体以应用”。“自拟春光还自领,好谁歌咏月中归”。“举三反一”、“举一反三”、“一三不二”,用自我的力量发现自我、完成自我,以心体感恩、让心智圆照、令心力劲妙--这就是恩师周月亮教授《王阳明的心学功夫》给本人的收获和体会!(田德清)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