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论武装头脑 用群众路线方法 为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土地流转难题找原因

来源:中国廉政报-04版 发布时间:2021-05-14
分享到:

省人大常委会信访局综合督办处副处长  孙春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

这是动员令,是冲锋号,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践行。

一、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可见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相关职能部门、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等为农村的产业振兴提出了许多符合实际、能起到广泛带动作用的建议和设想,进一步作出了规划,出台了相关政策;各级政府部门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各方面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补齐短板。

只有夯实了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推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齐驱并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二、产业振兴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作为依托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非常明确的提出: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我省在“十四五”规划第九章中,用一整章对全省农业作了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规划;其中还有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六大行动及其它专项规划,这一切重大利好的政策与规划,为农村产业振兴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吸引了众多的农业龙头企业、能源转型企业、高校科研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市场主体,纷纷投身于现代农业与产业振兴的建设之中,准备在党中央的号召之下大干一番。

在农村产业振兴可以有多种产业,如加工业、电商业、旅游业、养殖业等等,但都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农村的最大特点和现实是拥有大面积的耕地,这就意味着种植业是所有产业当中一个重要产业,可能种植业的产值不是最大、技术不是最先进,但对千家万户的带动和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对其它加工业、电商业、养殖业等产业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都离不开各项种植业,都需要拥有一定的或是公司自己或是农户从事的种植面积。

发展种植业,支撑农业先进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离开土地,都成了空中楼阁。土地是企业、农民合作社、农场都必须面对的第一个现实问题。要发展大面积、成规模、管理科学的种植业,为其它产业作支撑,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成了绕不开的第一关。

当前,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现状有如下三个特征:

一是政策已经支持。

中央、省在不断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完成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中,从第三百三十条至第三百四十三条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期限、流转等内容作了详细规定。农户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大红本”已经拿在手中,吃下“定心丸”,可以放心地实施土地流转。

二是土地流转具有现实需要。

现有的大多数小农户种植,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位种植了5亩桃树姓李的果农曾经算了自己的帐,感觉到自己在5亩桃园里辛苦干一年,不如在北京当一年保安;只是桃树生长状况良好,实在舍不得去掉。种植粮食的小农户,更是感到净利润微薄,一年一亩地种小麦玉米两料庄稼,自己不领一毛钱工资,净收入也就是一千至一千五百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舍弃土地进城务了工,家里留守的六十多岁以上的父母惨淡经营着土地。只有少数年轻的种植大户活跃在农村大片的农田之上,逐渐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人数虽少,生产力却爆升,一个人经营百亩上千亩耕地,都是可以的。一个合作社经营几万亩耕地都没有任何问题。

三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中遇到了诸多难题。

从各方现状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流转,进行集约化、科学化经营已经成为定局;也具备了供给与需求双方面的需要。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是阻力不断,困难重重,使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许多好项目放缓了前进的脚步。有一个企业准备在一个乡镇开展二千亩的油牡丹育苗,乡镇也非常愿意该企业的项目在本镇落地;于是双方开始进行意向性合作,进行土地流转,但一开始就遇到了农户的强烈反对,甚至是亲自表达过种桃树不挣钱的李姓农户,都反对;企业和乡镇适当的提高了土地流转价格,农户仍然是不同意。

对此,十分让人困惑。大部分农户既然明显知道种地没有可观收入,可是为什么不愿意流转土地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应该怎么办呢?

三、采用群众路线办法,为土地流转难题找原因

面对上述状况,各级干部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让人深受启发。群众的问题还得到群众中找原因。

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党和国家解决了政策方面的问题之后,农户还面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制约着土地流转。

一是生活问题。一位年长的农户这样说:“咱们老百姓过不起秤钩钩上的日子啊!”开始让人很不理解其中要义。经过一番解释,才恍然大悟;这个农户说:我一亩地虽然挣不了几个钱,但我一年收的一千斤玉米和八九百斤小麦,足够我们老俩口及在外孩子们一大家子全年吃了。我们即使不顿顿吃肉,但吃粮食,还是没有任何问题,孩子们生活中会少花许多钱啊; 可是我要把土地流转出去,一亩地按高价格给我,也就五百元,我能买些啥呀,六七袋面粉就没有了,不划算。

二是技能问题。调研的干部提到农户不种地了,可以务工增加收入时,更多的农户直摇手,说:“这个更不行。现在我们外出务工,年龄过了六十岁没人要,参加村里的培训,过了五十五岁,都不让参加培训,没有技能,除了种地,啥也不会,能干啥。就是去承包土地的企业里干活,一开始说的很好,但土地流转完了,就会有许多条件出来,只能有很少的几个人去,大部分是去不了的,我们该干啥去?”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实践中,就表现为能正确认识的年轻人,在外务工不管地里的事,不发表意见,说是听父母的;而具体从事土地耕作的年轻人父母则是反对比较直接、比较强烈。

三是认识问题。大部分传统农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没有长远的认识。没有一技之长,走不出农村,离不了土地的农户没有其它生存之本,只能看着眼前的短期状况,忽视了固守现状与社会差距越来越大的深层次问题。心怀着强烈的离开土地另谋不来生路的恐惧。

这些大部分农户的心声和不愿意流转土地的根本原因,也为我们解决问题找到了根据。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集约化种植、机械化耕作、智能化管理,确实会大幅度缩减劳动力的使用数量,只有解决好原有小农户的内心担忧问题,才能使土地顺利流转,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依托。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