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真情帮扶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中国廉政网 发布时间:2021-03-12
分享到:

20210312140458564.jpg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伊犁州分院驻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托乎其于孜村“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陈明坤。

本报新疆伊犁2021年3月11日电(记者   高景超   通讯员   肖梅) 一个在全县名列倒数的问题村,一跃成为屈指可数的文明村、平安村、生态发展村,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不足挂齿的落后村能取得如此大的变化,不能不提村里的“管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伊犁州分院驻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托乎其于孜村“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陈明坤。这个在军营中引领战士摸爬滚打20多年的老兵,带领工作队和村干部在疫情防控的大战大考中,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把改变老百姓的生活、改变托乎其于孜村落后面貌作为攻破“堡垒”的战场,用军人铁的纪律与钢的意志冲破一道道难关,用“亮剑”精神为民办好每一件实实在在的实事好事。

把脉病因找出症结,目标明确才好发起攻势

从陈明坤事无巨细的介绍中,你会以为他是一个婆婆妈妈的人,但目睹村里一个又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那些甚至无法攻破的“硬骨头”在陈明坤的带领下被迎刃而解,看到一个又一个不曾拥有,想办而不能办到的事如今呈现在老百姓面前,为百姓带来利益和好处时,你不得不服眼前这位军人出身的河南汉子做事的气度与办事的魄力。

“不能在部队带兵训练是英雄,在基层为老百姓服务就成了‘狗熊’,我丢不起这个脸。”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陈明坤没有改变初衷。

托乎其于孜村是北疆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全村户籍登记1083户6193人。这个以维吾尔族占80%的多民族村落,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是伊宁县后进村、落后村的代名词。村委会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个村始终像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变化不大。村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社情复杂,百姓生活普遍贫困。

2018年3月,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陈明坤仔细了解情况后发现,人口如此众多、社情民意如此复杂的村落他还是第一次遇见。陈明坤想,牵牛要牵牛鼻子,打仗需要排兵布阵,办好村里的事也同样离不开精心谋划,只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关键点,就没有攻破不下来的“堡垒”。陈明坤明白,要想老百姓听指挥、拥护村委会的领导,就必须要干部们做出样子给老百姓看。而这其中的关键点还在于村两委班子的办事决策能力和发挥好共产党员的作用。于是,一个个解决问题的举措与方案出台亮相:精准定位村党支部“五个好”建设,确保工作落实有方向;精准推行村级“一支部五中心”建设运行模式,确保工作落实有秩序;精准把握“访惠聚”“1+2+5”八项工作内容的关系,确保了工作落实有中心;精准确立第一书记“四项工作职责”,确保工作落实有统筹;精准框定村级“二十四类群体”服务管理对象,确保工作落实有重点……目标清楚了,方向明确了,村干部们做工作不再像无头苍蝇只听见声音,终不见结果。要想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你必须走村入户了解百姓实情,搞清楚百姓到底期盼什么,推进工作难的症结在哪里?通过一番努力,最终问题一个个浮出水面,解决问题也有了抓手和目标,于是,一对一,点对点,落实到人,各个击破。短短三年,村里的变化有目共睹,百姓看在眼里,竖起大拇指。

要让老百姓知道干部为什么做,做了什么

做每一件事,都要把百姓看得见,用得着,得利益的事放在第一位。陈明坤想,当兵时自己能拿得起武器驰骋疆场,如今,面对村里百姓事,也必须要能拿得起铁锹耕田绣花。

短短两三年,托乎其于孜村的百姓发现,村里的道路两旁修建起了笔直漂亮的水渠,家门口乱堆乱放的现象似乎一夜间消失了,村道小巷里一排整齐的木栅栏里种满了各种鲜花和果蔬,尤其变化明显的是,过去老百姓难得涉足的村委会大院,如今成了群众出入娱乐的场所,村里不仅在这里建起农家书屋、村民健身广场、盖起“村事小院”,甚至成立了以书记名字命名的“明坤工作室”,在这里,书记运用“法+理+情”三步工作法,对群众的来信来访做到有访必接、每信必阅,确保群众的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及时处理与反馈,以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会稳定。

“你们看看,这个小后院好吧,老百姓家的婚宴、聚会等都可以在这里举办。”陈明坤把我们带进一亩三分地的“村事小院”,投资45万元的200平方米喜乐厅和60平方米会客室在后盾单位、工作队员、村委会干部以及部分村民、农民党员的通力合作下建成并投入使用。如今,“村事小院”内青砖铺就的小径弯弯,配备有做抓饭的大锅、烤肉用的炉子、液化气等活动会餐必备的设施。

“村事小院”内几棵高大的核桃、苹果树下是分割出的数块菜地,里面的茄子、番茄、辣椒、豆角等蔬菜长势茂盛,果实累累。干部们不放过每一块闲置的土地,利用空余时间整地栽植蔬菜,用自己的劳动换得生活所需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别小看这么点菜地,它可以满足我们驻村干部大半年的蔬菜供应呢。”陈明坤摘下一枚西红柿让记者品尝。

“这21张桌椅是艾海提捐的,空调是养牛大户冯海山拉来的,地板砖是马福民捐的,门窗……”走进喜乐厅,陈明坤说,里面的设施,都是村民赞助的。原来,当得知村委会要为大家创造一个举办红白喜事的活动场所时,老百姓举双手赞成,他们纷纷主动捐款捐物,使得这个“喜乐厅”的建成来自于百姓又用于百姓。

“感谢村里给老百姓提供这样好的环境,我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大事是这样一种独特的形式进行。”热买买提•吐尔逊说,以前其他村民在家里办喜事时,好多物品都东借西借的,非常不方便,去年他和妻子的婚礼就是在村民小院办的。

让百姓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关系自然会拉近,心自然就凝聚了以前,托乎其于孜村“村霸”“强人”多,“两违”现象猖獗,村民意见大却不敢言。陈明坤创新运用“法+理+情”的三步工作方法,实行“大小一起拆,软硬都要拆,明暗全部拆,街巷挨着拆”,打消了违建户的猜疑、侥幸、观望、从众的心理。71户村民主动拆除了73处“两违”建筑。其中两户主房超面积户向村集体缴纳了20万元的租金,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群众拍手叫绝。

村六巷的5户村民住在一条断头路上,15年进出或绕邻家的院墙根,或翻墙而出入,陈明坤去现场多次实地查访,反复做周边群众的思想工作,最终打通了一条宽阔平坦的道路。“我终于可以从自家的大门进出,哪怕秋天拉粮食也不用发愁了,这都是工作队给我们办的好事!”热合曼江•肉斯坦木说起门前这条路高兴极了。

像这样的断头路,全村打通了三条,也打通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心路,被群众称之为“连心路”。

用了两年时间,托乎其于孜村结合村实际情况,制订了“7公里下水管网改造项目”,对村东片区的一、六、七、八、九、十村民小组共计375户村民开展“厕所革命”试点改造。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每户村民同意将入户资金600元交付村委会集体使用,统一购买下水主管道,每户自担入户管道、自家卫生设施费用,分担下水管道井费用。除了每户入户资金部分群众自筹外,工作队还多方协调联系筹措了项目经费70余万元。

“村里投入这么多的资金,我也把家里好好装修一下,你们看,我把家里的库房改成的卫生间里宽宽敞敞的。”村民阿孜甫江•阿布力孜家的卫生间,电热水器、洗衣机、洗脸池、马桶一应俱全。他脸上的笑容昭示着他内心的感受。

多种方式增收致富,村美户靓,群众的心醉了

村民艾力卡木•米吉提说:以前在院子里随便种点菜够自家吃就行,从来没想卖过钱,这两年,在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帮助下,家里近1亩的院子全部种了各种蔬菜,收入和10亩玉米一样多。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小菜园,几年来村里动员村民新开庭院经济地130余亩,给群众免费供应各类菜苗20万余棵,种植的时令蔬菜除自给外,有不少村民还销售到餐厅、市场,增加了家庭收入,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10000元。

工作队通过“树立导向+内强技能+庭院经济+引导外出+扶持创业”等系列措施,分批次组织村民前往现代农业大棚基地、大型畜牧养殖合作社、轻纺产业园和伊东工业园区观摩学习激发致富热情。

按照就业意向和技能强项,组织小规模缝纫、打馕、糕点制作等多种就业技能培训。联系对接周边企业和内地企业用工需求,入户宣传就业优势,分类分批向企业推荐成熟技能农民工等方式推动,每年超过1400余村民外出务工就业。

以担保融资贷款、提供技术指导、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扶持五月旭梅服装有限公司、伊犁朵尚嘉家具厂等小微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发展壮大,500余人在家门口顺利就业。

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土地流转、发展种养殖等措施运行,使村集体收入从0到年收入超过70万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托乎其于孜村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这不仅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也是工作队依托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为民谋幸福的具体体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托乎其于孜村大胆尝试,开拓创新,开启了新征程。

门前的人行道铺上了彩砖,木栅栏内种满了各种鲜花和蔬菜,街道干净平整。村民鲁提甫•安白依每天吃过晚饭都会和妻子在门口散会步,聊聊村里发生的喜人变化。

“这三年村里变化非常大,路宽灯亮,花、树都种到了每条巷道,小广场有健身器材,村委会也有群众活动的场所。年轻人都忙着外出打工、创业就业,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的心里像蜜一样甜。”鲁提甫•安白依朗声说道。

按照一巷一品,村里投入20万元,对全村65条巷道全覆盖植树栽花,共栽种各类果树7800余株,花卉1.5万余株。如今的托乎其于孜村,面貌焕然一新,亮丽如洗,村民不仅有了“里子”,更有了“面子”。

托乎其于孜村一天比一天漂亮,村民一年比一年有钱,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党的政策好,党的干部好。”成为挂在百姓嘴边的常用语。

《中国廉政报》( 2021年03月12日03 版)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