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典著书学海无止境 教书育才桃李遍神州——终南学者亢西民的学术品格和从师情怀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2-10
分享到:

读典著书学海无止境 教书育才桃李遍神州

      ——终南学者亢西民的学术品格和从师情怀

本报记者 杨万福 梁俊民 李青英

西安翻译学院的亢西民老师

西安翻译学院亢西民

虎年除夕夜,万家灯火时。我们在太原,用手机向远在西安翻译学院的亢西民老师视频祝福。

他很高兴,连说“谢谢!谢谢!有手机真好!”于是,我们的话题就从聊手机开始。他说他曾在2021年末南京举办的戏剧高层论坛上做过一个发言,把智能手机称作新媒体(第五媒体)时代的核心和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存工具。“如今什么都可以没有,不能没有手机。我也常用手机,查阅资料、写作、与朋友交流。”但现在的问题是许多高校大学生不爱看书,不读经典,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中国当今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疫情爆发前的2018年,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曾就大学生阅读情况,在全国高校454名大学生中发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9成学生喜欢阅读,然而超5成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足一小时;‘手机免费阅读’成学生主要阅读方式,……超4成学生每月看1-3本书,……近6成学生认为因“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阅读量缺乏。”

这样的读书阅读量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作为一个任教40年的大学教师,他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

“读书,是我不倦的爱好”

亢西民是永济人。永济地处山西、陕西、河南“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受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少年时期的亢西民,爱看书。当时农业大学毕业的姑姑仅有的几本文学藏书,他看来看去,看了无数遍,仿佛看不够。后来在县工交部办公室当小职员时,为部里的文工团编写小剧目,文学的种子慢慢破土萌芽。

1977年,作为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被录取到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

4年的大学生活中,他争分夺秒地学习,如饥似渴地读书,从宿舍到课堂再到读书馆,三点一线,很少改变。他为讲台上老师们严谨的教风和精彩的讲授所感染,决心毕业后当一名大学老师;他爱上了图书馆里一部部经典图书,决心当一辈子读书人。

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选拔从政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留校考试,留在外国文学教研室做了一名大学老师,实现了他的教师梦。在留校任教之初的几年间,他有幸跟一位从北师大调回学校的老教授做助教、助手,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认真备课、讲课,要做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

1986年亢西民继续深造,考取华东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助教班,学习硕士研究生课程。从华东师大王智量、倪蕊琴、熊玉鹏等一批老教授身上,进一步学到了他们终身读书的优秀品格,一无既往地扎进图书馆,阅读各种学术经典,从不感到劳累,想做一名出色的学者。

2005年,为了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他又一次踏上了求学之路,到天津师大师从我国东方文学、比较文学大家孟昭毅先生,攻读博士学位。这时的亢西民,已是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和省级教学名师,但他不改初心,潜心读书,虚心向先生求教,到经典图书的海洋里探宝。

在亢西民的书房中,一字排列着十个大书架,干净整齐地摆放着他读过、批注过的上千本图书。这些图书,是他几十年来用工资、稿费购买的,倍加珍惜,不时要用鸡毛掸子轻轻地打理一遍。

拿着手机,面对着这满满的书架,他一边若有所思地说:“我这一辈子,唯一的爱好,就是爱读这些书!现在看书的少了——”

“做学问,是我终生的追求”

亢西民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为西方小说、现代与后现代主义、中外戏剧关系和中国传统文化。应当说,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了解西方文学的人比较少。

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和文学爱好者关注这一领域,学习西方文学名著经典,亢西民倾注了极大的精力,白天看书、找资料,晚上撰写论文书稿,经常熬通宵写文章,第二天早上洗把脸就去上课。

“一边教学,一边搞科研,不知不觉中,我逐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之路。”    

80年代后期,刚过而立之年的亢西民,先后出版了专着《爱神和她的世界——情爱视野中的西方文学》、教材《外国文学史纲》、辞书《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等著作和一批学术价值颇高的论文;其中有些论文还被《新华文摘》介绍或被人大《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一书作为中国莎学研究成果被大英图书馆和莎士比亚故居图书馆收藏。

初步取得的科研教学成果,更加激发了这位年轻学者的科研、创作的激情,并且试图摸索出一条自己的治学之路。给学生讲授某个作家及其创作,他自己一定先要阅读大量的背景资料,对其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当时的他几乎搜集、购买、阅读了所有著名作家,如莎士比亚、莫里哀、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传记,这些传记多则几十万字,少则十万、八万字,他都认真研读,以做到知其人、品其文,从中探求解读作家创作的密码和入门路径。出于对小说的喜爱和对学术的尊重,同时为了给西方小说发展建立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理论框架,他曾经冒着不被学术界认可的风险,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撰写出一本在当时国内很少的有关西方小说研究的专着《西方小说形态论纲》;为此他曾用几年时间对西方小说及相关理论经典进行细致研读。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无视名利的精神品质使得亢西民在学术科研领域不断取得硕果,他对西方小说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规律的研究,以及其它一些作家、作品研究的成果、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不断被人采纳引用。之后,他陆续撰写、主编出版了《外国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新编外国文学教程》等多部著作,以及“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建设系列丛书”,在国内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我出版的几本教材中,《20世纪西方文学》是我最下工夫的一本。当时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策划编辑云慧霞博士从全国高校遴选教授、学者主持编写20世纪西方文学教材,很荣幸他们选中了我。出版社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要求只有两个:一流的作者,一流的质量。”能承担这样的任务,既是对他多年来在外国文学教学、研究方面建树上的肯定,同时也是他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

作为主编,他亲自起草全书的大纲体例、编写细则,在全国高校遴选作者队伍。他坦言,在主编这本教材时,若说最大的困难,应当是各位专家教授对大纲体系的认同和学术思想、著述风格的协调。参编的学者都是在外国文学不同方面卓有建树的大家,学术观点、风格难免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他出来协调,经过大家两年多的努力,三次全体撰写者和有关专家参加的编撰、通稿会议,这本教材终于出版。之后,这本精心编撰的教材成功入选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迄今为止也是外国文学界唯一一本入选的20世纪西方文学教材。由这一教材作基础,他组织相关教授、博士和青年老师录制的系列慕课《20世纪西方文学主潮》,2021年在“学堂在线”上线后,全国各大学选课人数已达万人之多,这一系列慕课视频教材数字版也即将由出版社出版。

作为一名出生在晋、豫、陕交界,活跃于晋陕两地的学人,他的学术触觉并不限于西方文学,他敏锐地察觉到他所生活的山西、陕西的地方文化——尧文化和终南文化,亦即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载体和范本,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当代文化伦理价值;为了更好地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汇通,他又将研究方向扩展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上来。为之,他也多次和民俗研究的师生和学者去做田野调查,搜集民俗和神话传说方面的资料,撰写有关论文和著作;参加全国和国际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学术会议,做主旨发言。由他主编的一套十本的“山西神话传说研究丛书”已于2022年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他主持撰写、录制的十集“终南文化讲座”系列视频也已经公开上线,《中西文化比较》教材也将由出版社出版,“关公文化研究丛书”也正在编撰过程中。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多。学术研究本就是需要人甘于寂寞,脚踏实地,倾心倾力,用很长时间去做好一件事”。回想几十年走过的的学术之路,他若有所指地感慨道:“学人和知识分子,应当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育才,我只想让大树参天!”

“做一个好老师,不只是要把课讲好,更要去关心这节课给同学带来了什么,有着怎样的影响。”亢老师说,他喜欢观察学生,从中发掘好的苗子,当他发现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只要对外国文学研究有兴趣,踏实肯学,一定会对其尽心培育,让他们能够到理想的学府进一步深造。多年来经他严格培养、鼎立举荐到诸如北大、人大、南开、各教育部属师大、天津师大、上海师大等国内高校以及名师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生有80多个。他心里一直怀着“使你的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的甘为人梯的精神,认为这只是一个老师应尽的本分。

亢老师是平易近人的,也是异常严苛的。他待人做事的落落风范,让人不禁心生仰慕之情;在对待学问上,恐怕没一个同学说,他是宽松的。关于亢老师有着这样一则趣事,有同学想报考他的研究生,便在网上发问,“亢老师喜欢什么?”答案十分有趣,“亢老师喜欢好学生。”亢老师对于学生向来严格,指导一篇本科论文至少让学生修改五六次之多;硕士论文需要十数天甚至一个月满负荷工作指导学生修改论文;一篇博士论文则是短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修改打磨也不算稀奇,老师一遍遍的指导,学生一遍遍修改,经常晚上两三点他还在电话中与博士生商讨论文的修改和撰写。

说起对于学生的希冀,他这样说,“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读书、思考、动手不足三大缺陷。我希望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参与当代文化建设和文学创作、批评的实践。要求学生研究文化、文学,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上,生活中就有文化和文学,要立足鲜活的生活去做文化实践、文学批评和创作。”

在师大生活工作的几十年,是他关心、爱护、帮助学生的几十年。一届又一届,一级又一级,许许多多的学生,成为他的好朋友。这些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学生,有的已经担任了相当的领导职务,不忘亢老师当年的关爱之情,时常打电话问候,抽时间回母校到家里看望。

有同事小有调侃地说:“学生又带着礼物看你来了。”这时,亢老师会笑得满脸象花儿一样风趣地说:“我就是一个园丁、一个养花人,我只想让花儿开得更鲜艳。育才,我只想让大树参天!”

“当院长,就要讲奉献精神”

在师大的几十年间,亢老师的角色发生过多次转换:普通的师大学生,留校外国文学老师,文学院院长、教务处长、博士生导师,省级高校教学名师和三育人模范、市政协委员,中国外国文学教研会副会长,国内知名学者。

2006年,亢西民走上教学行政管理岗位,先后担任山西师范大学的文学院院长、学校教务处长职务。在担任文学院院长期间,他的精力和侧重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教学和科研上,而是更多地思考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他积极推动与人民大学、华东师大、福建师大文学院之间建立兄弟院系协作关系,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教师的学历提升搭建平台;筹划和启动学院的师资建设博士化工程,三年使学院的博士、在读博士人数翻了三倍,中青年老师基本实现学历博士化;在他主持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成功获批教育部国家级第一批特色专业;在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上,学院的汉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科全国排名50名,文学专业排名进入百强,排名80名;文学院得到了山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的表彰。

面对这样的荣誉,他从不居功,说“这是文学院几代人奋斗和全院老师努力的结果。”

在担任教务处长期间,他大抓课堂教学质量,在全校推行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活动,获得山西省高校教学先进单位的表彰;积极配合实施学校的发展战略,推进学校与地方合作,与山西省三分之一的县区建立“教育创新试验区”;在山西省全省开展的“换岗支教”工作,得到教育部的支持、肯定和推广。

西安翻译学院是一所全国有名的民办高校,它有着优秀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2019年,亢西民作为终南学者加盟西安翻译学院并担任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   

 根据学校实践应用型院校的实际,他把专业建设作为学院的立院之本,把实践教学视作学院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他还为学院筹划建立了短视频创作、戏剧影视创作中心、创意写作中心、“青苹果实验剧团”等覆盖学院中文类专业、传媒类专业、戏剧影视类专业、空乘类专业等十个专业和方向的实践教学平台。与此同时,还积极推进和国内、省内有关文化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先后和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陕西长镜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以及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西安话剧院、山西春秋音像出版社等一批省内外著名文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院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搭建平台。同时还邀请许多国内著名学者、教授来校学院进行讲学和交流,促进学院的发展和建设。

作为院长,他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他利用自己在高校学术界的人脉不断为文传院引进博士、教授、博导、著名表演艺术家、作家等高层次人才,并积极推行中青年老师学历博士化工程。

作为教授,他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帮助他们设计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指导他们参加各类讲课大赛以及专业教学研讨等活动,力促将教师的文化素质、教学艺术的提高和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使教师在理论指导和互相切磋的实践与研究中不断提高。

在他的带领下,文学与传媒学院短短三年间由一个小学院发展成学校第一大院。学院的教学、科研,师资建设,实践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研教改项目立项、专着教材出版、论文发表都取得突出成绩,两个本科专业获批为省一流专业,学生、教师获得数十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和先进荣誉。

多年来,没白没黑地为学校、学院的各种事务操劳,家人关心他的身体吃不消,有朋友问他这是图什么?说这是种了公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他笑笑说,“担任行政职务,就要为学校、学院的发展负起责任。当院长,就要讲奉献精神。”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做院长、处长,尽管少出了一些专着,少发表一些论文,在学术成就上受到影响;但是为学校、学院的发展,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都是值得的,这同样是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

最后,说到对他的采访报道,他说我自己没什么值得宣传报道的,但我的人生、学术追求之路是我们这些恢复高考后走进大学的知识分子,和我们50、60后所谓“理想主义一代”的共同的经历和人生追求,这些对于现在年轻一代来说或许不无启发借鉴意义。

《中国新闻日报》(2023年02月10日04 版)

责任编辑:张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