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春明:书画在新时代老龄工作中的功用和价值

来源:中廉网 发布时间:2022-11-22
分享到:

我国正在经历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老龄化进程,据 2020 年 11 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我国老龄人口已达 2.64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18.7%。到 2035 年,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 4 亿。《“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关乎到亿万百姓的福祉,关乎到千家万户的和谐美满,关乎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大的方面而言,养老工作就是要不断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书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以及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在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如何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养老需求,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此情况下,书画在老龄工作中的价值会更加凸显,作为一名为老慈善工作者和中国书画文化传播者,笔者对此进行梳理并作一探讨。

张海书法

一、书画在老龄工作中的功用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书论》有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一个“散”字,对书法(画)释放情绪、排遣孤独、表情达性的作用揭示无遗。唐朝孙过庭《书谱》云:“功宣礼乐,妙拟神仙。”书法使人愉悦身心,其实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践依据。

有研究表明,书法在众多文化艺术门类中,对于人们延年益寿的作用名列前茅。数据显示,在人均寿命不到 50岁的汉朝至清朝,大多数知名书法家的平均寿命约 80 岁,例如,唐代的欧阳询 84 岁,虞世南 80 岁,柳公权 87 岁;明代的文征明 89 岁,清朝的梁同书 92 岁;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们平均寿命 80 余岁;到了现当代,著名书画家们平均寿命已经超过 90 岁,例如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章士钊均享寿 90 岁以上,朱屺瞻等更上了百岁高寿。的确,被誉为“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书法创作和欣赏使人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1. 舒活筋骨,强身健体

书画练习和创作,涉及手、眼、脑、腿等,涉及几十块肌肉和几十处关节的协调运动,持续且规范的站姿或坐姿,保持手部等运动的灵敏度,有助于在运动中寻找平衡感,矫正老年人日益变形的脊椎。有研究表明,书画家在进入状态时,呼吸和心率明显放缓,血压呈下降趋势。此为生理医学上的健康态要素。《论语·雍也》云:“仁者静。仁者寿。”我们不妨推导,静可为仁,可得寿。换言之,可促进身心健康。清朝书论家包世臣《艺舟双楫》云:“点画细如丝发皆需全身力到。”筋骨联动,全身协调,指实掌虚,手脑并用,可以说是稳健的体力运动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结合。

2. 健脑修心,练气提神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这里的“落后”,主要指的不是学习成绩的领先与否,而是保持脑筋的清晰和思维的灵活以及精力的旺盛。书画练习和创作需全神贯注,笔画的似断还连,笔断意连,章法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其实皆为书画者气息畅通,从而使画面感无论徐疾节奏,均可保持气韵流畅,绵延不绝,甚至画外有象、尺幅千里。此过程中,无论作为创作者还是欣赏者,皆会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体验感。

蔡邕《九势》云:“书肇于自然。”自然的书写状态具有流动性,富有节奏感,《晋书·王羲之传》称赞王羲之的书法:“飘如浮云,矫若惊龙。”以此说明书法达到天人合一的依据,以及在“养气”方面的功用,“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修炼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吻合。

南北朝王僧虔《笔意赞》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书法(含国画)以形写神,作者有神采,字画才有神采。时和气润,窗明几净,经常握笔挥毫,或预想字形、构图,或预判纵横走势,可以使身心相互影响,忘却杂念和负面情绪,有助于手的持续灵敏,有助于记忆力的持续清晰,有助于丰富老龄生活,促进思维敏捷和心理健康,有神怡务闲之功效。

3. 无意于佳,养性怡情

宋朝苏轼《论书》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苏轼在自谦的同时,强调“自出新意”,事实上,苏轼是一代“尚意”书风的主要开创者和引领者,其艺术成就乃历史巅峰。那么,对于目前的老龄群体而言,根据现状,这个“佳”,可以是作品水平和质量高,也可以是挥毫泼墨时的心态好,还可以是二者兼而有之。对于老年朋友,退休之后修炼书画,不少人不是为了成为书画名家,其主要需求是获得一种生活状态,无意于佳,养性怡情,老有所乐。以书法为例,唐朝孙过庭《书谱》论述道:“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由此可知,纸墨相发的文化艺术活动,由篆隶草章等各体之“通”“密”“畅”“检而便”特点,书写者可受到正相关影响,引起身心情绪的积极变化,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是由文艺活动的本质决定的。

看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情满于海,作书作画则沉浸其中,身心一体、性命双修。对于视觉、思维力、筋骨协调的刺激,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从生理心理学角度而言,进行书画练习和创作,可以促进人体分泌内啡肽、五羟色胺、多巴胺等,使人心悦身舒、神清气爽。

张铜彦书法

二、书画在老龄工作中的价值

1. 促进社会稳定,增进家庭关系和谐

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人的健康幸福长寿,有助于家庭的美满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稳定。面对一个 14 亿人口的大国,老龄人口已将近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老年人是社会发展的推进者与贡献者,是维护家庭、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为老年人服务的国字号基金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乐龄书画室为老年朋友提供书画交流的空间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书画交流活动,是认真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务实之举,也是促进社会、家庭和谐稳定的具体行动。

2. 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民族文化复兴

文化学者、书法家孟云飞教授在《中国人的书法情结》一文中说:“书法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它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一种表述方式,也只有中国人才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数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倾心于书法,陶醉其间。”而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无论何种职业、不同领域、地域和不同阶层的老年人,都经历过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作为曾经的社会中坚力量,都有过无比亮丽的青春时光,都参与过热火朝天的工作,都曾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广博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常年以来形成的文化自觉意识,在其逐渐步入老龄社会之后,对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必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可以继续贡献力量,同时也是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借助人书俱老,引领审美能力提升

中国书画,是以中国哲学为根基的存在,书法是以表意文字载体的书写艺术,国画是以形写意的内心表达。我们在此不去探究书画是否同源,然而就二者可见的关系而言,书画同流是成立的,都是通过纸墨相发的方式,抒发作者心性,呈现社会生活,表达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书画不仅是点画、墨色、结构或构图这些技法之功,而且更是创作者学养、阅历、性情这些修为之功。正如沈尹默所言:“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读书、阅世。”近代书家李瑞清言:“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学问深时意气平”。作为老年人、老同志群体,他们见识广,意气平,或胸怀宽,他们的创作活动,我们更应该把其看作修身养性的实践活动,表达个人修为的自娱行为,述说社会认知的笔墨故事。

因此,老年朋友们的书画活动,是“术”和“道”的有机结合,甚至更偏重于“道”的层面修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认为:“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圣哲之学,书乃可贵。”放眼全国老年书画,他们意气平和,执两用中,或心手双畅,或心闲手敏,或年高手硬,其表达风格基本趋于中正典雅,其内容或为自作诗词,或摘录醒世名言佳句,以心正笔正之姿态,以艺术交流之形式,给人以启迪。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之《跋裴将军诗》中点评颜真卿作品时道:“非有一段忠义郁勃之气发于笔墨之外,末由臻此。不求其本,而但仿其面目,亦未为善学者也。”无论其艺术根基是否深入,艺术语言是否娴熟,都给人以“活到老,学到老”的激励,给人以过来者的智慧,给人以“行稳致远”的不懈坚守和“守正创新”的不断提升。

唐朝书家柳公权认为:“心正则笔正。”老年朋友多数不激不厉,相对更加平和,是正能量的持续传递者,书画活动,作为用具最为简单的文化艺术形式,参与者可以跨越地域、阶层、领域的限制,从实际操作性来说,都是十分容易实行并见到成效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老龄工作,需要书之画之。

为贯彻落实《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孝亲传统美德,引导老年人践行积极老龄观,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完善乐龄工程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养老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积极开展书画为老工作,通过一系列书画活动,彰显书画文化在养老事业中的价值。

“乐龄书画行”全国巡展活动就是书画文化为老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活动,张海、苏士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家、名家,以数十年的文化修养和精湛技艺,围绕新时代文化养老主题,欣然挥毫泼墨,倾情创造上乘佳作,书写出新时代“敬老爱老 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描绘出书画文化养老的新气象,镌刻出不忘初心、为老服务的大情怀。以社会名人的影响力,大力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注我国的老龄慈善事业和文化养老工作,持续提升老年文化服务质量,并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书画在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老年人文化活动参与率,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

庄春明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协新闻传媒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乐龄书画室主任。曾参与国家图书出版项目《中国汉字历代字体精选》(四卷本)的编辑工作和国家“十二五”图书出版工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书法五卷》的组稿工作,《语文同步写字课(1—6 年级)》策划、副主编,《书法练习指导》(7—9 年级)编委,著作《如何看懂一幅字》。

责任编辑:李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