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心坤大师:书法艺术

来源:中廉网 发布时间:2022-10-27
分享到:

释心坤简介:

法名:释心坤,字常一。

释心坤大师曾任:

北京市延庆区泽润寺地藏寺知客;

江西云居山真如寺 书记;

湖南省郴州市南禅寺 监院、首座;

浙江省洞头中普陀寺 监院、堂主;

莆田市白云观音禅寺書法院院长;

白云观音禅寺(意拳)健康辅导站站长。

释心坤大师曾俗任:

中国榜书书法家协会 会员;

北京分会副主席禅意书法委员会 会长;

中国武术协会 武术六级;

大成拳(意拳)第四代传人。

白云寺故事与传奇

白云寺,原名白云院,最初叫白重院,坐落在莆田市新度镇下坂村壶公山西侧山坳里,距莆田城中心仅八公里。据方志记载:“南朝梁、陈之世,佛教己传入莆田。仅仅壶山八面,随唐之时,便有“十八院三十六岩”之数,“白重院”就是其中之一,创建于隨大业间(605一618年)。

唐时,白重院风光别致,环境清幽,素以清净庄严著称,深受郡中诗人墨客仰慕。院乃龟山寺开山祖师无了幼年出家的祖寺。佛教《大藏经》里禅宗多部“灯录”刻载:“无了祖师七岁时,其父带他到白重院参加佛诞法会,无了“视之如家”,其父“因而舍家”留在院中,依院主为童子,至十八岁时,披剃出家。童子是住在院中学习法仪,等待剃度的儿童。龟山寺前辈众亦有类似传说。四十年后,唐武宗灭佛废寺时被毁。不久,无了祖师相继兴复龟山与灵岩(今广化寺)两座大刹,山下善信敦请无了禅师重建“白重祖寺”,他因年事已高,派遣门下弟子卓锡于斯重建并管理香火。方志记载,石窦祖师卓锡在白云院清修二十多年,曾经作一首偈云:我本江边一钓翁,无文无字无神通。有人问我西来意,日向西沉月向东!

后来示寂,茶毗火化,获得碎身舍利一百多粒,“晶莹如绿玉”。其高足弟子超证,字禅源,道行清高,驰名遐迩,住在此院亦二十年不下山。一日,遍访山下夙善旧友,回山之后三日便就安详示寂。龟山前辈僧徒却相传,宋初有游方僧人,应壶公山麓檀信请求,重建白云院。由于主持重建的僧人,不是龟山法系,因而改名“白云院”。

《莆田县志》卷四记载,南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初,元兵进犯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诸大臣拥主入闽,冀图匡复。五月,益王即位于福州,帝号端宗,改元景炎,加封皇弟为卫王(后称帝,年号祥兴),复以莆田籍状元陈文龙为参知政事。十一月,元兵直逼福州,文天祥、陆秀夫、陈文龙、张世杰诸大臣,以“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民族英雄气概,率大军护端宗,卫王由水陆两路迁都兴化。大军由陆路进军,驻扎兴化府东埔、西埔、南埔、北埔:帅府设在笏石凤山寺。宋室少主同杨太后、卫王及文武百官僚佐和宫女,由福州乘船抵莆田埭头半岛的汀港登岸,经埭头、东峤、笏石、壶公山麓至兴化城。二帝驻跸白云院为行宫,在参政政事陈文龙率兴化军民齐心护驾下,与众文武日夜运筹抗元大计。后因双方力量悬殊,文天祥被俘,解往杭州,作“正气歌”,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秀夫背负少帝同杨太后、张世杰投海殉国。十万军民于崖山玉碎。而陈文龙坚守兴化,获囊山大捷,后因部属叛将开城降元被捕,绝食报国。护驾大将黄铨(江西吉水人)和葛公,因离散留莆,闻帝驾崩,痛不欲生,黄公在善乡山投井自尽,葛公在角头山头触墓碑而亡。周围群众感其忠义,分别就地兴建“名山宫”和“壶山宫”奉祀,称为黄帅爷和葛帅爷。明代,朱元璋皇封陈文龙为福州城隍,其叔陈瓒(抗元殉国)为兴化府城隍,历代香火不绝。

传说南宋大臣陆秀夫曾于白云院题有一首绝句:松花冉冉点苍苔,屋角梧桐次第开:人倚栏杆犹未去,一双白鹤破山来。后人将此诗勒石于白云岩上留念。民间还流传当时南宋末帝夜宿院中右厢僧房,后来该房长期没有蚊子,地也不曾潮湿。二帝饮用寺后溪涧泉水,清甜爽口,称为“佛水”(泉井还在),寺前原放生池“涵顶“,长有无尾田螺和不结荚黄豆、绿豆等奇迹。这些虽是古老传说,却可说明当时的白云院(寺)胜景及对民族英雄敬仰情深。如今,寺院也逐渐复原当年胜景,努为成就以寺院(禅)为主体,打造以延生、禅修、民俗、文化为一体具有佛教特色的壶山“森林文化公园”。

责任编辑:李青英